| ||||||
编者按: 4月20日8时02分,芦山地震发生。本报特派记者李晓波、史方舟以最快速度到达成都,到达雅安,到达震中芦山,到达曾被称为“震后孤岛”的宝兴。余震不断,采访不断,一篇篇报道、一张张图片传到后方编辑部。 山倒房倒,人心不倒! □本报特派记者李晓波发自芦山 进入震中芦山县已经4天时间。虽然头发已经有些发硬,衣服也开始有些馊味,气温还在不断下降,但身处灾区始终和芦山百姓在一起的记者,心里始终都是热乎的。 这种热乎因为举国上下的救灾热情。站在芦山县人民医院前的十字路口,每天都会看到川流不息的救灾车队。解放军、警察、医生、学生、建筑工人……各种身份,操着不同地方口音,大家都汇集到这里,心中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在灾区频频出现的再熟悉不过的标语,每每有车挂着它开进芦山时,一种感动便在记者心中油然而生。 这种热乎因为保险业的齐心协力。地震发生后,保险业全系统紧急行动,科学调度。在当地保险业快速反应、抗震救灾的同时,各地保险业也为灾区机构做起了坚强后盾。从20日当天开始,在上级公司施以支援的同时,周边省份的保险机构也陆续往芦山运送帐篷、食品、发电机以及一些办公设备,为灾区机构抗震救灾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救灾理赔前线。 这种热乎更因为灾区人民的坚强自信。“山倒房倒,人心不倒!”在记者深入震区最中心龙门乡的时候,道路两旁写满了感谢救援人员的标语。同时,路边还不时有光着脚的小孩子,对着经过的救灾车队深深地鞠躬。他们知道,大家都惦记着灾区;他们知道,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雅安,平安!雅安,雄起! 在芦山的不眠之夜 □本报特派记者史方舟发自芦山 4月23日23时,这是我到地震灾区的第四个夜晚,也是我奔赴地震灾区深受震撼而无法平静的一个不眠之夜。4天的震区采访,一幕幕的惨烈画面,一个个的感人故事,都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4月20日,一个慵懒的周六,刚起床不久,我就接到通知,紧急赴雅安地震灾区采访。下午6时,我们到达成都,因雅安离成都还有150多公里,且交通情况不明,只好滞留成都。 第二天,我们得以搭乘保监会工作组的车辆奔赴地震重灾区——芦山县。沿途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堵塞。由于地震造成公共设施严重损毁,停水停电,我们的采访活动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一直持续到深夜。当晚,在成都人保财险的查勘车上,我度过了第一个不眠之夜。 22日,我们随中国人寿的理赔查勘员乘摩托车进入此次地震的中心——龙门乡。我陪同理赔人员来到一个有亲人遇难的保户家,接待我们的是两位老人,他们悲伤地诉说着家人的遭遇。遇难的是他们24岁的儿媳和一个还在襁褓之中的孙子。地震时,两层小楼瞬间化为平地,这母子俩连跑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下面!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们,但愿保险公司提供的经济赔偿以及全国人民的关爱和帮助能让他们渡过难关,重拾生活的信心。 23日,我搭车赶往被称为灾区“孤岛”的宝兴县。这里原本山清水秀,绿竹环绕,是野生大熊猫生活的地方。而如今却是瓦砾遍地,满目疮痍,无比的伤感伴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紧缩着每一个人的心。在宝兴县灵关镇中学安置点里,我看到灾民们正在煮从倒塌房屋中抢出来的食品,用于慰问救灾人员。在物资短缺、食品相对匮乏的时候,灾民们将最好的食物奉献给救灾的志愿者和部队官兵,我们有这样的人民,足以让人欣慰! 就在我整理思绪之时,夜已渐深,灾区还在下雨,淅淅沥沥的雨滴敲打着刚刚搭建的帐篷,望着密密匝匝的雨帘,还未走出余震惊恐的人们,又陷入了深深的惆怅之中。是啊!灾区的雨天给抗震救援和受灾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为灾区人民祈福吧,愿他们早日走出悲痛,重建美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