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清明节,市民们带着孩子来到北川地震遗址,祭奠地震中逝去的亲人。 本报记者 史方舟/摄 □本报记者 李画 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谈论巨灾和巨灾保险的话题。但今天,当我们谈起它,却分明包含着不同的意义。 5年前,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令山河失色,大地举悲。 3年前,《中国保险报》记者重返北川,一位母亲领我们走进家门。她的肩头趴着一个乖巧的女婴,这是她的第二个女儿。她的大女儿在汶川地震中离开了。在她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姑娘笑靥如花。这位母亲说,她每天都会告诉小女儿,这个人是她的姐姐。在记者面前,她转过身去,低声啜泣。 2年前,云南盈江地震后,我们跟随某保险公司到一户村民家,对学平险进行现场赔付。残垣断壁前,一位瘦小的父亲接过厚厚一沓理赔金,木然地一张一张数。爬满沟壑的脸上是汗还是泪,早已分不清。 今年4月20日,与汶川同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的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悲伤再次袭来。 除了火山爆发之外,中国几乎面临所有的自然巨灾风险,从时间和空间分布看,灾害发生的频率较高。大数法则中的每个个体,只是包含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微小概率中。但当灾难来临,这些个体却无一例外地承受着百分之百的痛苦。 微观而言,保险业所能做的是让这些鲜活的个体远离巨大灾难所带来的苦痛,让安宁与之相伴;宏观而言,保险业在推动巨灾风险管理、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责任重大。 2006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新皇冠体育: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我国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2008年的汶川地震更是对巨灾保险制度发出呼唤。 5年来,新皇冠体育:巨灾保险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保险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公司和学术界,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四川、云南和深圳等省市也自发地进行了可贵探索,为建设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点燃希望之火。 但现实和梦想之间还有距离。总体看,巨灾保险制度仍徘徊在研究规划阶段,迟迟没有落地。其中历程,本期巨灾保险特刊将带你细细品评。 我国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一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紧密配合、以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应对巨灾风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专门的巨灾保险体系。因为主要靠捐款和政府救济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给政府财政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 的确,新皇冠体育:巨灾保险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非一朝一夕能成,但已迈开的脚步需要加快。 因为每一个个体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组成了社会和国家。追求安全、温暖和幸福的生活,不仅是个体的诉求,也是家庭的愿望、社会的目标,更是国家的梦想。 建立巨灾保险的梦想,是保险梦的内涵之一,也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为制作本期巨灾保险特刊,《中国保险报》同仁倾心尽力。今年4月,《中国保险报》记者兵分多路——先后奔赴四川、云南、深圳三地进行实地调研采访,深入了解巨灾保险在上述地区的研究实践;同时,《中国保险报》记者还采访了多位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亲历者。地方的探索以及亲历者的口述,更加清晰地为我们勾画出巨灾保险制度推进的历程和艰辛。 作为保险行业舆论主阵地,《中国保险报》也希望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通过媒体的声音和影响力,为成就中国巨灾保险制度积聚正能量! |
下一篇: 中国保险报: 识别灾害风险 掌握减灾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