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冠体育

图片
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新皇冠体育: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谁在制造高利贷

2013-07-22 15:01:31来源:中国保险报作者:周业安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谁在制造高利贷

    □周业安

    上个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飙升让人们见识到,银行的流动性至少在短期存在巨大的压力,而这压力的背后隐含着金融系统的巨大风险。

    风险从何而来?如果看不出其中的缘由,单纯通过救助的方式,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在2008年经济衰退开始之前,银行业也一度出现了诸多坏账,得益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使得银行业有了一个摆脱不良资产的有效出口,于是银行一个个乔装打扮,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优质上市公司。在2008年经济衰退开始之后,制造业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打击,银行业也就逐步成为证券市场上主要的利润贡献群体。不过投资者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即便银行业对上市公司总体利润贡献最大,但其股价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飙升,相反,近年来银行业股价一直疲弱不堪。投资者都不进行价值投资吗?其实不然,投资者看中的是预期的投资价值,而不是当下的投资价值。银行股价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对银行业前景的忧虑。

    投资者的担忧不无道理,此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巨大波动,凸显了银行业潜藏的问题,这问题可能成为阻碍银行未来价值创造的关键。近期银行业的风险是如何累积形成的?让我们先看一则虚拟的故事,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张三、李四和王五。张三原本是一个富有的人,和李四与王五都是好友。无奈遇到不景气的时局,生意一落千丈。张三捉襟见肘,翻遍所有口袋也找不出几个钱来,按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张三陷入财务危机了。张三不甘心啊,自己生意原本好好的,只不过受大环境影响而已。只要有新鲜的资金注入,自己就能重新生龙活虎。于是张三想到了好哥们李四和王五。李四专门靠借贷为生。以前张三日子好过的时候,都把富余的钱交给李四打理,而当张三需要一些钱临时周转的时候,李四也都慷慨相助。这份交情,想必李四会买账的。但出乎意料,当张三此次上门求助时,李四面露难色,对张三的请求百般推诿。张三得不到李四的救助,只好去找其他人借高利贷,利率远超过张三的边际利润率。张三只要生意在运转,就在亏钱。

    李四见死不救吗?其实李四有李四的难处。张三现在生意一落千丈,风险自然是极高的。外围环境一直不景气,复苏看不到头。假如李四把钱借给张三,万一收不回来怎么办?对李四来说,可不想因为坏账影响业绩。更何况自己的资金还有一个更好的去处,那就是王五。

    王五和张三不同,王五经常做点修路建桥的事情,也就是所谓公用事业,有时候还顺便给自己盖个办公楼什么的。王五的收入主要有两块,一是向张三和李四收租,毕竟张三和李四都占了王五的地盘呢;二是向过路的人收费。无论收租还是收费,现金流都是稳定的。虽然公用事业投资额度巨大,收益率也不高,但毕竟有保障啊。更重要的是,王五毕竟和李四是亲戚,一家人好说话。

    由于张三的生意不景气了,影响到了王五的租金收入。张三也想到去求王五,但王五说了,没法减租,一减的话自己就没钱花了。但张三生意不好毕竟导致了王五的收入下降。于是王五想到自己读过一本书,里面讲过一种叫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于是照葫芦画瓢,开始大量投资新的公用设施。没钱怎么办?问李四借。只要利息出得高,不怕李四不借。李四看到王五这么大方,就把钱借给了王五。李四的心里是这么盘算的:即便王五投资的回报率不足以偿付其贷款利率,但只要王五和李四是亲戚关系,到时候就可以仿照过去的做法,由族长出面,把王五在李四那里形成的坏账交给资产管理公司去处理。这样通过坏账剥离,李四和王五还是健康的。

    看见没有?无论李四和王五的交易怎么不符合市场规律,但只要他们是亲戚,就有其合理性。不过王五毕竟是投资那些周期非常长的项目,而李四的贷款则是期限较短的项目。当李四需要回笼一部分资金时,王五的项目还没现金流呢。这就导致李四短期内流动性紧张。于是李四只好向其他人借高利贷来应付危机。故事回到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异常波动的一幕。原来当时的同业拆借利率飙升是李四干的!

    明眼人已经看出来,故事中张三就是普通的企业,李四是银行,王五是地方政府。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巨大波动,就是因为资金仅仅在银行和地方政府之间循环产生的。由此可见,时下的金融系统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和地方政府的循环借贷。

    从长远看,地方为了复苏经济,理应搞活经济。但由于银行一方面缺乏风险管理的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愿意把钱借给真正缺钱的企业。而对地方政府来说,同样也不愿意给企业的复苏创造更好的环境,这是因为企业复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官员的任期则是相对较短。官员可不想给他人做嫁衣裳。为了庞大的行政体系得以良好运转,税费是不能少的,哪怕企业已经不景气了。这样一来,得不到政府和银行双向支持的企业就更难复苏了。这显然会拖累地方经济,怎么办?

    地方政府自然有高招。只要建几个平台公司,由这些平台公司设计一些公用事业投资项目,然后向银行融资,银行也乐意把资金给平台,毕竟后面有政府信用担保呢。而地方平台公司获得资金后,把钱投入到周期较长的公用事业项目。从短期看,地方GDP因为政府投资而快速增加,地方政府有面子了;银行因为获得了政府支付的高利率,收益也相应增加,于是银行也完成绩效了。但由于银行给平台贷款的期限远短于平台公司投资项目的回收期限,这就出现了一个期限匹配问题,一旦地方政府短期内无法正常支付利息,银行就会出现流动性危机,只能通过同业拆借来化解危机。

    由此可以看到,现行的金融系统中,出现了三个高利贷推进器:一是企业缺钱,不得不以较高利率从私人部门借款;二是政府急于通过投资来增加地方GDP,不得不以较高利率从银行获得贷款;三是银行为了化解流动性危机,不得不以较高利率进行同业拆借。这种高利贷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的健康,并导致了金融系统潜在的巨大风险。如果要试图化解这种风险,恐怕不是简单地支持银行流动性那么简单。

    不规范地方政府的平台融资,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风险。而要规范地方政府平台融资,就需要规范地方政府的用钱行为。这是另一个主题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