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冠体育

图片
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新皇冠体育: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中国保险报》独家发布:城镇化与保险的数据关系

2013-07-29 16:32:13来源:中国保险报作者:杜菲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中国保险报》独家发布:城镇化与保险的数据关系
发布时间:2013-07-29 16:14:49   作者:杜菲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编者按:

        这是一次艰苦的研究,《中国保险报》记者在30个省(市)、286个城市的1300个数据中寻找城镇化与保险的关系;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在日常报道形态之外,《中国保险报》为读者提供基于数据的独家新闻衍生产品。

     ●《中国保险报》相应选取2011年《中国保险年鉴》地方版的地市保险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地市级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的相关性,地市级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保险密度的相关性更高;对于保险深度,城镇化率、城镇化质量指数与其相关程度均非常低。

     ●结果显示,286个城市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相关程度为50.33%,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就增加30.686元。286个城市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保险密度相关程度为55.39%,城镇化质量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就增加69.802元。

     ●保险深度与城镇化的相关性较不明显,286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保险深度的相关程度均非常低。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一直以来,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一直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普遍认为,城镇化率提高,也就等同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近年来,强调城乡、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概念, 则获得了社会的新皇冠体育:认同。

     新型城镇化与保险密度相关性更高

     目前,新型城镇化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中国保险报》选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中的城镇化质量指数,作为评价新型城镇化的指标。

     在《报告》的评价体系中,包括城市发展质量指数、城镇化效率指数和城乡协调指数3个一级指标,下分为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空间发展质量、经济社会效率、生态环境效率、收入消费协调和公共服务协调7个二级指标,同时又细化为34个三级指标。

     根据《报告》中选取的全国286个地市2010年城镇化质量指数数据,《中国保险报》相应选取2011年《中国保险年鉴》地方版的地市保险密度(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地市级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的相关性,地市级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保险密度的相关性更高;对于保险深度,城镇化率、城镇化质量指数与其相关程度均非常低。

     结果显示,286个地市城镇化率与保险密度相关程度为50.33%,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就增加30.686元。286个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保险密度相关程度为55.39%,城镇化质量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保险密度就增加69.802元(见图1、图2)。

     保险深度(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与城镇化的相关性较不明显,286个地市的城镇化率、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保险深度的相关程度均非常低。

     《报告》中指出,城镇化质量反映的是既定城镇化数量情况下所能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的优劣程度。而人口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数量的一个核心指标,其与城镇化质量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量和质的关系。

     传统城镇化率强调的是城镇化“量”的方面,而城镇化质量指数则提出城镇化要注重“质”的提升。对于考量保险密度而言,城镇化质量指数是优于传统的城镇化率指标的。

     保险产品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保险产品的需求要建立在人们对于风险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它是人们处理风险的一种保障措施。而保险产品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需求的扩张不能仅仅依赖于人们生活水平上“量”的提高,还需要风险意识、保险意识、社会保障水平等“质”的方面的提升。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也指出,城镇化进程意味着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广度虽然增加,但可能存在保障面不够、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商业保险进行补充。

     新型城镇化催生财险需求

     目前,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在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机动车保有量也与经济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及道路建设发展等有密切的联系。城镇化带来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财产保险业最直观的影响可能就是机动车辆保险。

     《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达18.58辆,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汽车为3.78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将得到提升,而汽车作为重要的耐用消费品,其需求的增长也必然会导致车险需求的增加。

     同时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耐用消费品,都包括移动电话、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等,且城乡拥有量差距不大。不同的是,计算机、空调、照相机等价格稍高的消费品,城乡差距非常大。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们消费结构或将全面升级,标的价格的提升,家财险市场可能因此扩大。

     传统城镇化常常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新型城镇化,例如社科院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中,通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多个指标考量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环境、资源等的均衡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这一特征,恰好与环境责任保险的设计初衷相吻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环责险需求增长,可以更加促使企业进行绿色生产,促进经济循环发展。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小企业可能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中小企业一方面极大地解决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另一方面也吸纳了城镇中的失业人员,促进城镇化质量指数的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会带动企业财产保险等需求增长,而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保证保险业务也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大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城市改造升级、交通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社科院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中就有人均道路与交通面积等指标。而与此类建设相关的建筑工程保险、安装工程保险等保险需求有望得到提升,同时建筑工程雇主责任保险也可能得到发展。

     新型城镇化催生人身险需求

     城镇化带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升级,同时伴随着消费意识和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中就包括全市千人拥有病床位数的指标,人们对于健康、养老等问题的关注程度提高,将会催生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需求。

     在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方面,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将拉动其消费支出水平,进而提高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15160.9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6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5221.1元,其中人均保健支出436.8元。

     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22倍,而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支出会呈现增长趋势,而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

     有专家表示,受到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的双重影响,农村老龄化速度长期高于城市,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可能超过四成。

     城镇化对农村的家庭养老结构将带来巨大影响,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问题严重,商业养老保险大有可为。

     除保障型保险需求增加,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会提高人们对理财的意识和敏感程度,一些具有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也将拥有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基于吸引人才的考虑,中小企业会在员工福利方面寻求保险产品的支持,例如针对中小企业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