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冠体育

图片
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新皇冠体育: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保险业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13-11-15 14:58:22来源: 中国保险报作者:本报记者 杜亮 张伟楠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保险业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开放

    □本报记者 杜亮 张伟楠

    “我从来没有预见到保险会成为中国入世谈判最难啃的部分。”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2013年第十届北大赛瑟论坛上曾经这样表示。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在历经了23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全新时代。而保险业,也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入世谈判的最后一锤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无疑是入世谈判中美双方争议的焦点。但以当时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影响力,中方代表乃至决策者几乎没有人能料到保险业会成为横在谈判桌前的一道屏障。

    可以说,中国入世谈判,敲定的最后一锤就在保险业开放。

    作为中国入世谈判的亲历者,龙永图回忆着谈判的细节。

    “中国的入世谈判,其实最后是在上海结束的。15年的入世谈判,最后一场谈判并不是和美国谈判代表谈的。那时候我们和美方已经签订了一揽子协议,但是留下了一个尾巴——就是美国国际集团(AIG)已经享受的独资寿险地位问题。”龙永图回忆道。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1992年,在当时的有关领导关照下,AIG旗下的友邦保险获准在上海开设分公司。据其首任总经理徐正广回忆,友邦刚进入中国时既有产险业务也有寿险业务。大约一年后,业务才分设,产险业务归于美亚经营。自此以后,友邦和美亚一直都是独资经营,到现在仍是在华外资寿、产险业务的老大。

    “但是,入世谈判协议中有一条,保险业不能由外商独资经营。最初拟定给予外资49%的份额,在最后一刻钟拍板是50%对50%。”龙永图说道。就是这样一个条款,触及了AIG在华的既得地位。

    AIG集团首席执行官格林伯格可以说是中国的老朋友。早在1975年,他就率领第一个美国保险业代表团访问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中国在为加入WTO历经挫折时,格林伯格四处发表演讲,倡议美国政府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并尽快完成与中国的入世谈判。因此,他一直被认为是主张加强美中关系的“幕后声音”。

    入世谈判协议显然忽略了AIG的存在。于是,格林伯格提笔给老朋友、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写了一封信,谋求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继续保留AIG在华的既得利益。

    起初,朱镕基认为格林伯格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但格林伯格的胃口很大,想要将这种“独资特权”由上海扩充至全国。这时,非但中方不愿给AIG这个特权,其他虎视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也纷纷站出来反对。

    几经磋商,中方同意为AIG开放几个城市,于是格林伯格和龙永图再次坐在谈判桌上,最后敲定了3个城市。和格林伯格的“民间谈判”也就此成了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一锤。

 美国人公私分明。在中方尚未表态是否愿为AIG妥协之前,美国的贸易谈判代表都表示无权为AIG作出任何决定。“当时我才知道美国的保险业在整个美国经济界的地位。”龙永图说,“后来想想,国外的保险业巨头,在美国西方和政治经济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他们可以影响和左右美国政府一些重要决策者的决定。我们这时才开始知道保险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

    就在入世谈判正酣之际,国内对于外资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担忧与不安情绪却在弥漫。

    正如龙永图说所说:“当时保险公司谈判时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我们特别怕外国的保险公司进来之后把中国的保险公司冲垮了。”

    “狼们”带来了什么?

    1992年,当友邦保险获得中国市场第一张外资保险营业执照时,格林伯格兴奋地在美国、英国伦敦以及中国上海三地的报纸上打出由3个汉字组成的大幅广告——“回老家”。

    1919年,AIG前身亚洲寿险公司,诞生于中国上海。格林伯格曾说,“我们和中国一起长大了。我们是少有的起源于中国的美国公司,中国给美国国际集团带来了好运。”

    随着友邦保险的“回归”,寿险营销个人代理制首次被引入新中国。在这之前,个人把保险卖给个人对国人可以说闻所未闻。当时的“老三家”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对于这只“外国鲶鱼”也充满了抵触心理,“国内保守的人还在反抗,担心市场被友邦霸占。”徐正广回忆,“我觉得这种担心完全多余。友邦来了,才开始卖个人保单,怎么会霸占?”

    相反,面对一个几乎完全空白的市场,友邦充当了铺路先锋和中资公司“师傅”的角色。“实际上,我们4家公司相处得非常和谐。”徐正广说,“最开始,几家中资保险公司经常有人偷偷参加我们的营销人员培训。有的同事发现了向我汇报。我说没关系,我们来就是要带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只有一家公司宣传保险不够,要4家同时宣传保险力量才够大。”这种和谐关系发展到1994年,4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以实现自我管理、产业协调和经验分享。

    友邦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徐正广认为,不仅仅局限在保险业。“不依靠关系、有组织的推销,这种推销员制度在中国各行各业萌芽生根,是从友邦真正开始的。”除此之外,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做保险,友邦这20年一直坚持得很好。

    如果说友邦重返中国是单兵突进、抢占先机,那么全球领先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经纪公司怡安集团(AON)则是应时而动。

    2013年10月30日,上海金茂大厦,中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怡)在这里庆祝它的十周岁生日。庆典吸引了不少国内保险机构代表以及客户前来捧场。场面宏大且充满着中国味道。

    中怡正是怡安集团与中粮集团的合资成立的经纪公司。两家股东的股比则严格遵循入世协定规定的50%对50%。

    10年走来,两家全球著名企业合作愉快,顺风顺水。这让他们共同的恋爱结晶中怡成长迅速。在中国保险经纪市场上,目前中怡仅次于英大长安保险经纪集团有限公司,居于第二的位置;在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中,则雄居第一。

    中怡董事长邬小蕙来自中粮,忆及2002年首次接触怡安的“初体验”,她感触良多:“我是做财务出身的,从财务来讲新皇冠体育:的是事后管理。就是业务已经签了合约,才看风险,事情发生了才去解决。但是他们给我的概念就是把风险管理考虑在前面,这个理念特别新。当时中国企业在风险管理上,还是一个处女地,而在这方面,怡安在国际上是做得最先进的。所以第一次见到他们公司高层以后,我觉得中粮一定要跟他合作,等于是我们的一个恩人。”

    2001年中国入世以后,中国保险市场从开了一条门缝到逐渐打开大门。根据入世协定,中国保险业在外资企业设立形式、经营地域、业务范围、法定分保、营业许可发放等方面做出了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的具体开放承诺。中国入世,吸引一批国际著名保险巨头闻风而至。就在中国正式入世当天,纽约人寿保险、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就获准成立合资保险公司……

    截至2012年底,中国市场共有外资保险机构52家,其中财险21家,寿险26家,再保险5家。但就市场份额而言,很低。其中财险市场仅占1%的份额;寿险市场也仅有4.04%的份额。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保险业对外资的开放并未威胁到中资保险企业的市场地位,反而成为其迅速壮大的催化器。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把在国外积累了几十年、上百年沉淀下来的理念、技术、管理经验、人才资源带到中国,可以说,极大地推动中资保险企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整个中国保险业自此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

    入世开放的12年间(2001年-2012年),中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从2109亿元增长到1.55万亿元,资产总额则从4591亿元增长到7.35万亿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在《对保险业“入世”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曾指出,中资保险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外国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通过竞争主体的增加和公平竞争市场规则被引入,使得参与游戏的各个主体都按照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来行事。

    开放的步伐仍在继续。2012年5月1日,交强险正式对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对于占财险市场七成以上份额的车险,交强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交强险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以后,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或较大,尤其是国外交强险的高额赔付、跨国赔偿、透明核算、赔偿范围广泛以及无过失赔偿等诸多强制而灵活的先进模式值得中资公司借鉴;外资保险公司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将有助于促进国内保险公司在产品、服务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改进。”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稳在接受《中国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项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只要有利于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善保险消费者的福利,我们就应该支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教授对《中国保险报》表示。

    “参加入世谈判,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胆子还是小了一点。”龙永图近年来多次表示,“我们的金融企业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引进了那么多的人才,学了很多外国人的经验,已经是有相当的竞争力。”

    十年谈笑间。外资威胁论不攻自灭。

    “走出去”应急起直追

    “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一是1980年到友邦保险进入中国之前,中国陆续有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这被视作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起点;二是实质性开放阶段,以1992年友邦进入中国为标志;三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WTO协议对中国保险业的开放提出了一些更为激进的条款,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加速期;四是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基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取向,在更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下,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王稳表示。

    开放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对中国保险业来说,只有“引进来”没有“走出去”的对外开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对中国保险企业来说,在国内市场称雄算不上真正的强大,只有立足于全球舞台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企业。

    而以全球化企业的标准衡量,中国保险业要补的课还很多。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不仅远远落后于实体企业,在金融行业也落后于银行业。分析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缓慢,郑伟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国内市场的饱和度还比较低,市场空间还比较大,企业走出去的迫切性还不强;二是保险企业出海需要对当地市场监管、政策、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适应、融入的过程。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初期,这些成本还是很高的。郑伟估计,这种情况在未来5年内可能变化不大。

    2011年,中再加入劳合社,获取海外分保业务,目前算是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比较成功的案例。但在郑伟看来,再保险一向是全球保险业中最国际化的部分,因为很多风险必须要到全球去分散。至于原保险市场,目前虽有数家保险公司在海外设立了代表处,但真正在海外设立实体分支机构、子公司的还很少。

    中国保险公司的海外业务尚远远不能满足“走出去”中国实体企业的需求。从全球化规律来看,金融服务业应该是紧跟着实体经济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虽然这中间会有一个滞后期,但滞后期不应太长。

    这一点,从中怡在中国10年发展的历史数据对比就可以找到差距。据介绍,成立初期,中怡在华90%的业务来自于怡安的全球客户;而到了今天,来自于外资与中资客户的业务比例已经变成五五开。

    反观中资保险企业,有哪一家踏上了从“跟出去”到“本地化”的节奏呢?

    中国保险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87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名列全球第3位。未来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将以更快速度增长,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和地域将进一步扩大,它们的商业活动迫切需要国内保险机构提供及时可靠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

    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任重道远而迫在眉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