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保险行业自律转型突围“垄断困局”
2014-02-12 09:08:17来源:
新华日报作者:
刘金锋李 玲阅读次数:
次
添加收藏
摘要:
近期,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出台了《江苏省机动车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2014版》、《江苏省机动车辆保险理赔行业自律公约2014版》两份自律性文件。这是自去年8月份以来,江苏保监局下发通知叫停保险行业涉嫌垄断的自律行为,指导保险行业协会对涉及垄断自律行为进行梳理修订的最新成果。目前,全省各地保险行业协会正在对照省保险行业协会这两份“蓝本”陆续出台新版自律公约,这标志着我省保险业的自律方式和自律重点发生根本转变,即从费率自律转向服务标准自律,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利益。
从费率自律转向服务标准自律,
监管部门全面部署行业自律转型
行业自律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反垄断法》实施以后,一些自律行为因涉嫌垄断而引发质疑。
价格规制是保险行业协会自律涉嫌垄断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涉及保险监管方式、行业自律方式的改革调整。2011年4月,江苏保监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保险行业协会对已签订并在执行的自律公约性质文件进行梳理和自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违反法律和监管规定,涉嫌行业垄断,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款,并及时整理。
2013年下半年开始,江苏保监局全面部署行业自律行为自查、调整、整改系列工作,并于去年9月、12月先后下发新皇冠体育:加强车险、非车险监管及自律工作意见的通知,对我省财产保险市场的监管及自律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对具有垄断嫌疑的自律公约一律停止执行,行业自律重点要转到服务提升上,围绕“理赔难”综合治理等制定和完善保险公司服务标准,加大理赔服务指标测评和公开力度,引导保险公司改善服务。同时,由省保险行业协会召集会员公司重修自律公约,废止涉及保险费率自律和中介手续费自律的相关内容,督促各地保险行业协会跟进整改。此外,江苏保监局还组织开展行业自律与反垄断问题理论研究,举办反垄断法学习培训,推动各地保险行业协会转变自律方式。
保护竞争不等于放任恶性竞争,
行业自律意在规范过度竞争市场
保险监管部门的一系列反垄断自查自改举措引起了社会关注,这背后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如保险市场价格规制还有无必要,手续费率自律是否涉嫌行业垄断、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划分市场份额等等。诸多受争议的自律行为,虽从形式上看属于《反垄断法》界定的垄断行为,但结合保险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其实施的出发点和成效是有利于提升市场效率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
众所周知,保险业是金融业中最先对外开放的行业,竞争也最为激烈。近几年,财产保险公司一直难以摆脱亏损压力,从各险种赔付率表现来看,主要原因是车险严重亏损。2013年,全省30多家财险公司中有22家出现承保亏损。在交强险市场,去年1-12月,我省交强险承保亏损达13.81亿元。由于摩托车、大货车、出租车等车型交强险巨亏,保险公司无主动承保意愿,市场机制失灵。
车险经营的亏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车险市场的过度竞争。价格竞争自始至终都是国内车险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违规降费、支付高额手续费、变相贴费返还等现象屡禁不止。过度竞争甚至让财险公司在与中介代理渠道的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被恶意抬高手续费。
为了遏制恶性竞争,同时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的投保权利,一些地区的保险行业协会以当地经验数据为基础,采取了一些限制保险费率折扣和手续费率的自律行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限制竞争”,让保险公司获得垄断利润,而是为了“规范竞争”,促进市场良性发展,从而保护保险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行业自律不是“价格联盟”,
反垄断也须尊重保险经营规律
《反垄断法》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从实际情况看,除行业自律公约中个别涉及在经保险监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条款费率之外设定费率或者费率因子适用条件的条款外,绝大部分自律公约并未固定或变更车险价格,行业自律以后车险产品仍然可以依据监管部门的规定,合理给予折扣,合法支付手续费,合规经营车险业务,而不是社会上所误解的“不能打折”、“不能给手续费”,更不是“价格联盟”。
国外针对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一般都制定有特别规范,例如美国通过监管条例优先适用于竞争的方式解决反托拉斯与保险市场不同特性间的摩擦,给予保险业一定的豁免。
从世界各国反垄断执法实践看,认定一个行为是否属于垄断行为,有本身违法标准和合理性标准。在《反垄断法》没有参考国外立法例给予保险业反垄断豁免的前提下,尊重保险经营规律与特点,对保险业反垄断执法适用合理性标准显得尤为必要。保险行业与反垄断执法部门需要加强沟通,找准在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竞争秩序、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与反垄断执法之间的利益平衡点。
保险行业协会作为保险行业的自律组织,应及时实现自我突破与工作转型,工作重心则应从传统的费率自律向提升行业服务能力转变,推动全省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美好江苏建设和“两个率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