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
保险资金以其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被广大融资方视为“定海神针”,然而保险资金也有难以言表的“苦恼”,其稳定收益的要求决定了保险资金只能进行审慎投资,因而在现阶段对不少投资项目都只能望而却步。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这一连串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利好,显然也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导向和发挥空间。
投资养老服务业
保险拥有天然优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将百姓养老问题提到一个重要位置,并提出要重点发展养老服务。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但是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百姓退休后若仅靠基本
养老保险则很难保证生活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在提案中提出,鼓励个人自愿性养老金的制度安排,将有助于化解政府和企业的养老压力。实物型养老保险就是将个人自愿性养老金与持续照料型养老社区相结合的养老保险计划。
“保险公司在促进养老体系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原总裁杨超认为,一方面,保险企业在产品研发、信息技术、服务网络、品牌传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另一方面,长久期保险资金能够与养老产业较长的投资周期相匹配。
而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滨就建议,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业时应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资金、养老、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鼓励保险机构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有效模式。
而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焰强调,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及相关产业时不应追求超额收益。保险资金进入养老相关产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逐利行为,而是一个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行为。保险资金在相关领域当中追求的不应是超额收益,而是获取一种稳定的投资收益,这种稳定收益的底线应该是能够有效覆盖保险负债。
投资城镇化建设
长期资金支持基建
“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美好愿景的背后也不乏困难重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问题就是其中一“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
如此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背后显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和较长的建设周期,这些正好与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以及收益要求稳定的特点相符合。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保险业共发起设立161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不动产证券和股权投资计划累计备案金额达到5139.1亿元。目前,保险机构已经投资上海、天津、武汉、南京和重庆等城市的保障房投资项目,募集资金249亿元。
令人振奋的是,李克强总理还表示,要“探索建立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登记制”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举措都将为保险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铺平道路。
创新股权投资产品
投资收益进一步提升
为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平,拓宽投资渠道以分散投资风险,杨超建议,监管部门应允许保险企业创新股权投资产品,发展夹层基金和FOFs(基金的基金)等。
杨超坦言,目前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险资金,多是以债权计划为主切入,而债权计划的资金募集成本较高,收益也不明确,其实他更倾向于股权投资。
以投资保障房建设为例,保险公司可以不直接做开发商,但通过和地产商、建筑工程队合作,将建设工程费用都转化为股权,虽然住户拿不到公租房的产权,但是地方政府可以把产权转让给投资方,等住户都有了更好去处后,投资方再将房子拆掉重建商品房。保障房建设可作为风险可控、长期稳定、担保可靠的投资品种,保险公司如此进行长远投资,其资金运用率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实际上,去年以来,保险公司股权投资已经开始稳步展开,目前已有30多家保险机构可以开展股权投资,其中有20多家保险机构已经开始进行股权投资,并且取得了初步进展。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末,保险资金投资股权3398.95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比例为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