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近两日内,中国保监会将开展寿险公司偿二代第一支柱第二轮测试,再次征求行业对技术方案的意见建议。9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750日移动平均法”和“现金流映射法”是即将测试的两套方案方法。
其中现金流映射法是上一轮测试(业内称“方案四”)中仅收集数据资料的一套测试方案,另一套“750日移动平均法”是在上轮已测前三套基础上,选择一套(方案三)做优化。
“即将下发的两个方案是在上一稿中第三、第四方案基础上修改完善后,引用终极利率等并调整一些重要假设后得到的结果。”一位参与偿二代寿险项目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首轮测试的方案三和方案四中,偿付能力上升的公司分别为17家和18家,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分别为9家和10家。“当然这次测试在原来一些重要假设和原理上有调整,不可直接拿来对比。”上述人士称。
“本轮测试选取的两个方案,相较其他方案,既考虑了资产与负债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利率风险情境下二者估值变动的合理性(相较方案一),也考虑了新方案对行业实际资本、最低资本和偿付能力整体水平的冲击幅度,比如原方案二下,完全采用市场一致性原则重新估值的非标资产和协议存款等。”一位长期关注偿二代的寿险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
他认为,虽然其评估方法从资本计量的角度是合理的,但最终的“公允价值”结果的合理性很容易受到挑战。极端来说,大公司通过债券市场操作,有可能影响评估时点的特定利率,从而影响其计量结果。此次测试中引入终极利率机制,应该也有对这方面的考量。
上述参与偿二代寿险项目人士透露,与上轮“方案测试”相比,在寿险负债评估的利率曲线选择上,本轮“参数测试”引入终极利率机制,调整了准备金评估中费用率、退保率等重要假设,调整了保险风险最低资本的不利情景设置,更新了保证利益价值(TVOG)的计算情景,并采用情景法测试分红险、万能险的准备金损失吸收。
在测试方式上,本轮“参数测试”采取“公司自测+基础数据”方式,即各家公司同时向保监会报送测试结果和所有基础数据,保监会将把各公司的基础数据导入集中测试模板,以审核和评估各公司自测结果的可靠性。
7月首轮测试结果显示,偿二代现实情境下各方案的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均有大幅上升。偿付能力,大型公司在偿二代下有所提高,中小型公司均有所下降。按照总资产划分,大型公司为前10大,中型为15至25大,其余为小型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一组测试结果数据。各方案下实际资本较现有监管体系增加1万亿,各方案下最低资本较偿一代增加了4千亿到6千亿。资本溢额上升的公司方案三有38家,方案四有41家。
行业平均偿付能力在现实情境下,仅方案二有上升,其他三种方案都呈不同程度下降。
一位近期参与寿险偿二代内部研讨会人士对本报透露,一轮测试共62家公司有效数据,各方案下偿付能力上升的公司约20家,下降的约40家,偿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有8家。
其中利率风险,占市场风险最低资本比例约为70%。而业务结构对充足率有较大影响,四套方案测试后发现,传统险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越高,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
“首轮测试的结果只能供参考,同时测算参数也有许多细节瑕疵,公司报送数据统计口径也有部分出入,并不能完全体现最终结果。”上述人士强调。
据悉,今年5月,保监会就寿险公司偿二代第一支柱关键技术方案在部分寿险公司开展了“样本测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套“比对方案”。
7月,保监会就四套“比对方案”组织所有寿险公司公开做“方案测试”,随后对全行业62家寿险公司测试结果的汇总、分析和比对。结合各方面反馈意见和专家论证,保监会对四套比对方案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两套方案开展本轮全行业的“参数测试”。
本轮“参数测试”后,保监会将根据测试结果和反馈意见,形成下一轮“校准测试”的测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