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吸引着国内外企业的关注。 本报记者 刘书勇/摄
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内保险机构多层次、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 本报记者 刘书勇/摄
人保财险上海自贸试验区支公司于2014年9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 张振宇/摄
□本报特约记者 吴喆 记者 高嵩
从诞生开始,“创新”二字便作为最重要的基本特质,融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血液里。上海自贸区是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试验田,保险机构期待利用自贸区平台大力开展保险业务创新试点,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为全国保险市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和动力。
在这一年的成长中,来自上海自贸区的种种创新,令保险业受益匪浅。政策创新争相亮相、监管创新屡出高招、市场创新初露端倪、企业创新彰显活力、金融创新凝聚力量,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行业的热情参与下,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主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人保财险:老店新开 在业务创新中再攀高峰
鉴于自贸区内的政策高地、保险监管的制度优化和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大半年的筹备和努力,人保财险上海市自贸试验区支公司于今年9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此举标志着国内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正式“搭车”自贸区,开启保险业务创新之旅。
人保财险自贸试验区支公司挂牌恰逢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一周年。一年来,人保财险公司密切关注自贸区政策法规、保险商机,成立自贸区研究推进小组,全面部署推进自贸区相关落地工作和创新示范进程。
人保财险自贸试验区支公司在原人保财险外高桥支公司基础上改建而成。作为行业内最早且唯一一家保税区内的保险机构,原外高桥支公司切入自贸区保险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业务基础。无论从经营特色、险种结构,还是保费规模、市场地位等各个方面,外高桥支公司在人保系统内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据悉,该机构设立至今20年,保费规模增长了23倍,平均年增长率以两位数发展。并获得过国家级、总公司级、上海市级的多项殊荣;在外高桥支公司的业务名单上,振华港机、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列车、东海大桥、长江隧桥等市级、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赫然在目。
这样一家优质机构的老店新开,被定位为人保财险在前沿阵地的创新发展之举,上海自贸区的优势和机遇不言而喻。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沈惠利表示,目前正在积极研究现行保险政策,摸底自贸区实际保险需求,寻找衔接点、创新点和突破点,争取早日实现业务对接和项目落地。目前已锁定六大方向与政府部门进行了初步的沟通。
国际航运能级的提升是自贸区重点任务之一,也为航运保险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上海自贸区将成为航运保险中心发展的良好平台,有效提高我国航运保险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沈惠利介绍说,利用人保财险航保中心的优势,针对自贸区内快速聚集的贸易、物流、航运、仓储等机构的保险需求,该机构正在积极开发、改造适合需求的航运、物流类保险产品。同时,针对上海再保险中心的建设目标,在自贸区内创新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根据上海航运特点,设计与开发新的保险产品。
积极探索责任保险强制推行机制,呼吁多年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等多种业务创新都是人保财险自贸试验区支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沈惠利透露,借助自贸区特殊政策环境,正建议政府从立法、财政、税收等方面,对这些业务创新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而针对上海台风暴雨灾害多发的气候特征,作为商业保险公司,人保愿意牵头或参与自贸区内巨灾保险机制的先行先试。
寻找自贸区内的养老保险服务机制、医疗健康保险服务机制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服务也是下一阶段的关注要点,待自贸区政策环境进一步明晰,人保财险自贸试验区支公司将再攀高峰。
史带财险:转型升级 在金融创新中谋求发展
金融创新是自贸区创新的关键。与人保的老店新开不同,史带财险自贸区保险机构的成立与发展,契合着公司股权变更、转型重塑的节奏,正是成为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受益者。
2013年9月29日,史带财险自贸区保险机构成为上海自由贸易区揭牌之际首批入驻自贸区的36家企业之一、也是当时仅有的两家保险机构之一,获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回顾史带上海自贸区机构从申请设立到开展业务,史带财险董事长张兴感慨良多。他说,设立上海自贸区分支机构,着眼于公司转型发展,得到公司大股东史带国际首席执行官格林伯格先生的肯定。具体推进中,史带财险得到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保监局、上海工商局、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等有关方面倾力支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了从确定申请方案、准备可行性报告到监管验收并获得批准筹建开业等一系列手续。高效便捷的批复流程充分显示了政府对区内扶植金融创新的行动决心。
史带国际现在已是公司绝对控股股东,成为外资保险企业,公司名称已经由大众保险变更为史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史带财险总经理陈晓认为,自贸区意味着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改变,简政放权、尊重市场选择、降低企业成本、拓展国际视野、投身全球竞争的蓝海。自贸区的保险市场与史带财险转型的方向相当一致,两者相辅相成,自贸区机构设立与发展理应顺势而为。
作为最早在区内设立机构的保险公司之一,史带财险从一开始就对自贸区机构的定位进行了设计。自贸区公司利用自身服务的经验和产品的优势,积极开拓自贸区内和区外非车险业务,加强新险种、新渠道拓展模式的尝试,其中互联网渠道尤为重要。
自贸区机构设立一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至2014年8月累计完成保费收入3019万元,其中财产险业务666万元、责任险业务29万元,货运险业务564万元,意外及健康险业务1760万元(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互联网渠道)。
上海自贸区是天然的国际业务拓展平台,离岸保险市场建设优势得天独厚。保险机构可以多渠道、多形式积极“走出去”,发展保险服务出口,吸引海外“中国利益”保单回流,拓展境外业务,提高海外投资比例。
因此,史带财险自贸区机构不仅致力于服务区内的客户,还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技术优势、借助母公司史带保险集团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机构、服务网络努力成为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全球承保人,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服务。
陈晓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史带财险的专业团队已经开发和整合了符合“走出去”企业的一揽子保险保障方案,全方位的提供不仅包括保险保障,还有例如海外防损勘察、紧急救援等附加服务。
此外,针对国际保险经纪人对保险专业要求高的特点,利用史带保险专业人才和产品多元的优势,由核保人直接对接,积极与国际经纪人合作发展本地业务。自贸区公司还将作为史带中国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的基地,开发高端医疗保险等健康险业务。
随着史带财险全球客户的增多,落地在中国的业务也会逐年增长,张兴强调,史带财险将借助自贸区这一平台做好这些全球客户在中国的保险服务工作,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
太平人寿:战略调整 在金融创新中锐意进取
上海自贸区是一片金融创新的沃土,在这里打造集团跨境综合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正成为不少金融机构的选择。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将就自贸区发展作为集团的一大战略部署,先期以旗下太平人寿在上海自贸区设立机构作为“孵化器”,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先行先试,积累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孵化”成为集团子公司;再通过集团子公司在自贸区的经营运作,实现中国太平跨境综合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的职能。
据介绍,中国太平组建了筹备工作组,采取人员高配的原则,从集团子公司总经理室及相关部门抽调一批专业骨干人员,于2014年3月下旬开始全面启动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太平人寿在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机构已于6月通过上海保监局验收,并于7月15日正式取得营业执照;8月21日顺利开通自由贸易账户(FTE账户),并成为保险行业第一家开通FTE账户的机构;确立并启动了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
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以自贸区为平台,以自由贸易账户(FTE账户)为载体,通过与境外保险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新型产品,创新跨境作业模式,打通境内外市场,实现境内外市场的两个延伸。此项目在传统寿险经营基础上形成了直保、再保、投资三位一体的创新跨境业务模式,充分发挥了自贸区在本外币双向跨境结算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同时为探索盈利模式创新、产品研发创新和渠道创新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的顺利快速推进,加速了中国太平在自贸区子公司的“孵化”进程,目前中国太平已着手启动其相关各项筹建工作。
简政放权 在监管创新中优化环境
为适应上海自贸区内新型经济业态保险需求,自贸区保险机构纷纷把它定位成创新业务的试验田,竭力从区内航运能级提升以及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角度开展配套的保险产品创新,尤其是新兴保险业务创新,推出了知识产权保险、文化产业保险、演艺保险等创新险种。尽管目前此类新型保险服务尚处在萌芽期,但未来市场潜力不可小觑。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创新势头初现端倪。
与之相伴的,便是自贸区内监管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所面临挑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风险类别与区外有一定的差异性,放松事前监管后如何有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何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监管创新,有效防范各类市场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都对监管部门带来全新课题。
近期,《国务院新皇冠体育: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保险监管制度创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是上海自贸区的重要任务,保险市场的监管创新也将成为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
尽管面临挑战,但放眼未来,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创新发展依然前景可期。保险监管现代化建设是“新国十条”的重要内容,将进一步助推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的发展。可以预见,围绕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核心使命,自贸区保险市场必将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