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探索控制赔付额新方式 加大投入做好风险防范
2014-10-16 08:17:25来源:
证券日报作者:
记者 冷翠华阅读次数:
次
添加收藏
摘要:
■本报记者 冷翠华
展业成本越来越高,险企要持续稳健发展,不仅要提高投资收益,还得控制好赔付。目前,越来越多的险企开始探索控制赔付的新方式,即通过加大投入做好出险前的风险防范,从而减少报案率及赔付金额。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让险企受益,消费者也非常认可,还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平台上线 报案率下降27%
今年年初,上海市省际客运行业第三方安全监测平台(以下简称“监测平台”)正式上线,依托GPS、移动互联数据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全天候监测省际客车行驶风险,以承运人责任险费率浮动为经济杠杆,以交通运管部门刚性约束为行政杠杆,齐抓共管省际客车安全行驶。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由上海市省际客运人责任保险共保体(人保上分、太保上分、平安上分)和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建有近300平方米的监控室,80名工作人员对沪上141家省级客运企业班车和包车的行驶状况、行驶线路等情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
毫无疑问,这些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都需要险企进行一笔不小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这些投入也给险企带来了显著的回报——监测平台运行半年以来的数据显示,通过监测、警示等措施,今年上半年的车辆超速车次同比下降了50.12%,禁行时段行驶车次下降了39.91%,客运承运人责任险事故报案率下降了27%。尽管保险公司先行投入不少,不过出险率的下降和赔付金额的减少足以弥补前期的投入,并且这将长期利好险企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保险业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集中客运风险数据,利用专业风险管控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应用,将保险服务重点由事后理赔转为事前防范,既降低了影响社会安全运行的风险发生概率,又提高了保险业的精细化经营水平。此外,通过监测平台,保险业可以用价格倒逼机制,督促安全管理意识较差的企业和驾驶员进行整改,并以价格优惠鼓励企业抓好安全行驶工作,确保保险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健康管理 减少理赔赚口碑
事实上,不仅诸多险企在车险风险防范领域有所尝试,在健康险、寿险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险企通过加大投入。实施健康管理前置策略,实现风险防范,从而降低最终的出险率、减少理赔金额。
健康管理前置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后,即在日常工作中对客户进行健康管理,通过对客户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通过提供咨询和指导对疾病进行预防。
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保险等多家险企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微信公众号:证券日报微保险)记者采访时,都明确表示要加大健康管理的投入力度,将风险防范工作做在前面,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也为险企控制赔付创造条件。
记者了解到,部分险企整合国内优质医疗资源,已经与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知名体检机构及国际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有的险企还给客户提供定制体检服务,即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和其他个人情况量身定制体检套餐;还有的险企结合本土特色,推出了日常保健、中西医上门服务、医疗咨询等服务。
江苏一家险企的法律事务部负责人彰显(化名)表示,健康管理既能提高个人的健康水平,提高其对健康保险的信任度,又可以在早期就鉴别出高危人群,通过健康管理减少投保人的患病风险,从而减少保险的赔付费用,使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受益。
另外,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慢性病患者人数急剧上升,健康管理服务也有很大的社会需求。保险公司前置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可以服务于保险客户和险企本身,也可以服务于社会其他人群,额外效应明显。
彰显认为,随着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险企将探索加大风险防范投入来减少理赔的新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多个方面的好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