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康民】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以下简称“农共体”)已完成11家成员公司的再保合约续转工作,承担风险保障责任达1200亿元,市场份额达50%以上,为农业保险提供了充足的再保险支持。这是记者于3月31日在江西举行的农共体第二次成员大会暨农业保险标的现场交流会上获得的信息。
农共体属于全行业共同分担风险并促进市场有序发展的合作新机制,由24家具有农险经营资质的财险公司和再保公司共同成立,实现了不同险种、不同地域和不同主体间的风险分散。
农业生产易受灾、易成灾,使得农险自身累积的风险不断增加,也造成再保合约续转时间安排不一致。据了解,农共体通过分入授权的方式统一了成员公司分入业务时间安排,但成员公司完成农险再保合约续转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不利于农共体的稳定运行。农共体管理机构总经理李立松告诉记者,在今年续转中,许多成员公司努力作出了调整,提高了续转效率。
近期,国家气候中心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先后宣布“厄尔尼诺事件”正式发生。引起行业关注的是,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曾间接导致了中国长江流域的洪水及华南地区的持续暴雨,为当地农业带来巨大灾害损失。“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既要把握农业保险升级带来的机遇,更要防范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经营波动。”李立松说。
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再保险主要承担尾部风险,再保业务中高风险业务的占比高于直保业务,如果直保市场整体赔付水平上升,则再保险业务面临的经营压力更大。从外部环境来看,2015年全球再保市场费率继续呈现下行趋势,受此影响,国内再保市场承保条件也趋于走软。基于此,李立松表示,中再产险不仅是专业的再保险公司,也是农共体的管理机构,将与成员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设计合理的再保方案,既要有效解决成员公司分散风险的需要,也要维护农共体整体经营的稳定。
中国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何浩表示,从2015年初农险再保险续转业务看,农共体基本实现了制度设计的初衷。首先,再保安排平稳过渡,在风险敞口增长10%-15%的情况下,承保条件与往年基本持平,克服了以往国际市场波动性、短期性对国内的影响;其次,有效整合了行业资源,确保农险再保险保障渠道稳定;再次,提高了境内机构谈判能力,增强农共体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话语权,特别是避免了以前年度大灾后国际市场再保险价格立即大幅上涨现象的发生;最后,有效支持了一些高风险业务和国家鼓励发展的领域,如渔业保险、目标价格保险等在国际再保市场难以分保的业务。
何浩要求,农共体要充分发挥再保险专业优势,支持直保公司扩大承保能力,提高保障水平,支持成员公司积极开展发展地方特色农险、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创新型险种。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何浩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险仍以覆盖直接物化成本为主。与国外保产量、保收入相比,我国农险保障水平仍相对较低,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户日益提高的农业生产风险管理需要,无论是在保障范围还是保障程度上,都还有很大空间。他告诉记者,“扩面、提标、增品”是2015年的工作重点,农共体要充分发挥再保险专业优势,支持直保公司。
农共体主席降彩石在会上表示,未来农共体将继续整合行业承保能力资源,发挥模型评估和精算优势,提供持续稳定的再保险支持,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对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