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学校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发展能力的培养上面,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但是,生存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如果不掌握必要的处理风险的能力,即使发展能力培养的再好,也可能因为一些风险事故的发生而丧失了生命,发展便无从谈起。
建立风险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对于每个生活在风险社会的人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风险知识的获得要靠系统的风险教育才能完成,因此在我国各级学校建立风险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对风险教育的认识水平。对于高校而言,教育者们对风险管理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自身并没有形成足够清醒的危机意识和灾害意识,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系统教材和相关设备,使得风险教育非常匮乏。
虽然部分大学会提供并相对重视与之紧密相关的防火教育,并进行火灾演习,但对于其他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预防教育几乎没有提及过,风险教育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通过构建风险教育体系来提高学校对风险教育的认识水平。
2.提升风险管理的技能。风险管理技能是提高避险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一系列相关的风险处理技术。其实,在动物界,避险能力是每一种动物都具备的生存本能。只不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善而逐渐退化掉了。但是,风险并不会因为人类没有这方面的本能就不会到来,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后天学习来掌握各种避险能力。
要想避险就要先了解可能发生在身边的各种风险。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风险是可以预见的。有了预见就能够做好事前预防去处理这些风险。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及时地对他们进行防范风险教育,加强预防风险知识的学习,很多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不能预测,置身于风险之中而不知,就会在风险事故发生时感到措手不及。
因此,对于个人所能预见到的风险,要做一个系统的风险教育方案,把每一种风险的特点及如何处理都做到了如指掌,必要时借助社会机构比如保险机构来分散风险。
构建学校风险教育体系
德国社会学家、“风险社会”概念提出者乌尔里希·贝克说:“我们生活在暗礁中——一个随机的风险社会中,没人能够逃脱。我们的社会由于随机风险变得令人迷惑。预测和管理没有人真正了解的风险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既然没有办法完全逃脱风险的伤害,我们就只能想办法更好地去预防和抵御风险。尽管当下风险教育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要培养危机意识并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技能,特别是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互救技能,学校在我国公众风险教育体系构建中可谓任重而道远,理应成为我国公众风险教育体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学校风险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推广。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充分认识风险教育的重要性。就学校而言,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必须认识风险教育的重要性。风险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系统中严重匮乏的一块,风险教育在课堂内外的缺失首先应问责我们的教育体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由于缺乏对风险的直观认知,因此教育者之中普遍存在缺乏风险教育意识,选择性忽视或者“弱视”风险教育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学校风险教育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首先是我们居于教学中“教”的主体的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充分认识到风险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危机意识,重视风险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学生更需要充分认识风险教育的重要性。学生需要意识到风险与自身之间的利害关系,认识到风险不仅仅是险,有时也是“危中带机”,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减少风险来临时的恐惧感,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风险教育,而不是把风险教育课堂当成“玩乐”之地,应付了事。
2. 建立课堂教育为主、课后实践为辅的风险教育体制。在树立风险教育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在全国大中小学普及风险教育,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应当建立课堂教育为主、课后实践为辅的风险教育体制。在主课堂中,教师应当寓教于学,以风险知识传播、传递为主,按照“什么、何时、何地、怎样(发生、防备)”等知识点准备,并配以丰富的图片、翔实的案例讲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风险预防知识教育和自救技能的普及。
同时,应当鼓励学校、社区、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可借鉴日本的“未来消防士”式的合作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计划中安排并聘请消防员、警察等相关人士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使得学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掌握和提高风险自救的能力。
3. 风险教育课后实践环节应鼓励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育普及风险知识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应在课后活动中开展体验式的风险教育,让学生亲自参与,激发并提高学生参与风险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中“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
在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特色,借助仿真模拟系统、场景模拟、模拟演习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模拟各种风险发生时的真实场景,在教师和专业人士即“客座教师”的带领下,“拉近”学生与风险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近距离观摩体验风险这个摸不着似乎遥不可及的事物,使得风险来临之际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比如可以依据风险教育教学大纲,选择一部分通俗性的与一些地方性易发的风险灾害,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习,使学生掌握预防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学生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
通过课后实践,使学生认知风险、熟悉风险,培养他们“危”中探“机”、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果断决策的较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风险心理承受力,使得学校风险教育能够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也才能够使得风险教育摆脱理论式教学、防止风险教育走入流于形式的困境。
4.建立完善的风险教育教材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教育教材体系首先需考虑教材应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需求。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即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也是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处在心理发育的不同层次,因此对社会的认知具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编写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风险教材体系。可以根据风险教育的不同内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题材形成体系编辑成册,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完成系统化风险教育。
与此同时,风险教育教材体系的建设应注重教材的编排模式,图文并茂,并能够在相应的网站提供适宜的风险教育案例视频下载,以代替大段的理论教学,既能达到吸引学生深入学习的目的,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对风险的感官认识。最后,在风险教育教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各地的地方性易发风险,特别是地方性易发自然灾害,编辑相应的辅助教材,丰富风险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形成一般性和地方性风险教育教材体系相辅相成的态势。
上一篇: 三农综合保险“龙岩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