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冠体育

图片
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新皇冠体育: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蚕食AIG背后 保险乱象下暗藏金融权力东移潜流

2010-03-12 10:41:2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AIG最近的日子不好过,正通过出售大部分资产等方式,以偿还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所获得的政府援助资金。

 

  从最初的台湾子公司南山人寿(601628,股吧)、资产业务部门AIG Investment旗下部分业务,再到近期的亚洲业务友邦保险、美国人寿(601628,股吧)Alico)海外业务、再保险公司(Transatlantic,AIG相继斩断左膀右臂,这个昔日保险帝国正逐步被肢解。

 

  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愿意高价“收入囊中”。保诚355亿美元收购友邦,甚至破了全球保险业收购案的历史纪录,也使得亚洲保险业重排座次。并留下了一连串的猜想与思考。

 

  这是一个蛇吞象的故事。

 

  地点:亚洲。

 

  时间:后金融危机时代。

 

  保诚集团(Prudential)正为收购是它自身业务1.5倍的友邦保险(AIA)而忙于筹钱。这家英国公司正利用其垮掉的竞争对手美国国际集团(AIG)剥离资产还债心切的机会,迅速蚕食后者引以为豪的“掌上明珠”——亚洲业务。

 

  这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百年难遇的并购良机。但355亿美元的收购天价,还是让人质疑保诚的冒险冲动。但这家擅于把握机会的英国公司,最终利用显示友邦保险所涉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和寿险业务普及率的图表,阐述了收购背后的突起机会,成功说服银行家、投资者一同参与这个财务冒险游戏。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一个信息:保诚渴望成为亚洲保险业“老大”,当其他竞争对手也在对这个极富增长潜力的市场虎视眈眈时,出个好价,时不我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此次金融危机加快了金融权力东移的这一趋势。

 

  友邦替父还债

 

  311日晚间的外滩17,灯火通明。在这幢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的英式小楼里,友邦中国区及上海分公司的员工们在为两天后的一场大型开放日(员工招募)活动而忙碌着。对于公司即将易帜的消息,他们无暇更无心顾及。

 

  从上市改为被卖,友邦的命运突变,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刚听到消息时是有点吃惊,后来想想也是正常的。”一位友邦上海分公司人士说,虽然东家换了,但工作依旧。但他不能肯定,这一突变到底会给友邦带来什么。

 

  友邦本来计划是要上市的,地点就在其业务的心脏地带——香港,时间是今年4,融资额高达200亿美元。有可能成为继工商银行(601398,股吧)2006年在港上市以来集资额最大的新股。激烈角逐后,美林、花旗等9家投行组成庞大的友邦保险IPO承销商团队,准备共同分羹6亿美元的佣金。

 

  结果却是“煮熟的鸭子飞了”,承销商白忙一场。AIG两周前临时变卦,于北京时间31日晚对外宣布以下决定:放弃旗下亚洲业务友邦保险的香港上市计划,转而将其和盘卖出。

 

  接盘者正是传闻中的保诚集团,一直将友邦视为强劲对手的英国保险业“老大”。为此,保诚将支付约35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250亿美元现金,面值85亿美元的股权和权证,以及保诚集团面值20亿美元的优先股。

 

  AIG没有过多阐述临时变卦的原因,因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哪种方式更来钱。对于亟需偿还美国政府巨额救助资金的AIG来说,选择的过程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AIG在提供给本报的新闻稿中并不讳言其尽快偿还纳税人债务的迫切性:“在考虑了两种皆可行且具有吸引力的方案,包括首次公开募股之后,我们最终决定,向保诚集团出售友邦能够帮助AIG更快地向美国纳税人偿还欠款。交易完成获得的约250亿美元现金将用以偿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贷款。”

 

 保诚加价疑问

 

  AIG的临时变卦,成就了保险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宗交易。而对于保诚来说,收购友邦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若不是AIG身陷债务危机,保诚很难有机可乘。

 

  业内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虽然其母公司AIG出现了很大问题,但友邦在亚洲市场的重要地位依然难撼。这一点应归功于友邦长期以来与AIG品牌分离的做法,以及它在亚洲地区深厚的历史渊源——友邦品牌最初诞生于上海,迄今已有91年的历史。

 

  AIG接受美国政府救助后,亚洲的保险客户大多选择“不抛弃不放弃”。虽然最初在20089月时曾出现恐慌,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的客户排队咨询保单情况或要求退保。但经过一系列宣导后,这一恐慌情绪逐渐消散。

 

  保诚的境遇较之友邦就相差甚远了。这几年,保诚在中国市场增加了品牌宣传的力度,在南京等城市,保诚在华合资公司信诚人寿的广告随处可见,甚至一度成为地铁币(卡)上的广告垄断者。尽管如此,它在市民中的知名度仍远不如家喻户晓的友邦。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亦是如此。

 

  一位熟悉亚洲保险市场现状的外资保险公司高管对记者说,保诚和友邦在亚洲一直是强劲的竞争对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两家公司的行业头把交椅之争可谓相当白热化,但在中国香港、印尼、泰国等市场,友邦的“老大”优势仍然明显。

 

  从这点上,似乎也不难理解保诚虽“不够钱”却仍坚持靠融资也要吃下友邦的决心。

 

  但让市场人士匪夷所思的是,2009年初,保诚与淡马锡、宏利金融一同竞标时,最高出价是200亿美元,因与AIG预期相差较大而导致流标。缘何一年后,保诚在当初最高价的基础上足足加价一倍?

 

  坊间传言,保诚肯出高价,源于背后有支持者。有业内人士猜测,隐身于保诚背后的神秘支持者正是AIG的创始人——今年85岁的格林伯格。

 

  格林伯格是全球保险业的名宿,他掌管AIG37年之久,并将这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打造成为当年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保险公司。执掌AIG,他不仅被看成是美国的商界领袖,同时被当作一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外交活动家和慈善家。他的巨大影响力,甚至让友邦在一些市场收获了不少政策优待,使得这家公司深深地被打上了格林伯格的烙印。

 

  但自从20053月他从AIG离职后,一切似乎突然结束了。当年,由于涉嫌卷入了“虚假会计操作、操纵公司账面盈利”而面临美国司法当局的调查,格林伯格被迫辞去了AIG董事长兼CEO的职务,期间还与AIG对簿公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格林伯格离开了AIG,但他在保险业的影响力仍然不减,很快便卷土重来,势头强劲如故。这位耄耋老人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董事长,依然活跃于金融与投资界。若真如传闻所言,格林伯格究竟是对AIG余情未了还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复仇记呢?

 

  金融权力转移亚洲

 

  事实上,对于保诚铁了心要收购友邦,投资者一开始是“用脚投票”的。在宣布收购友邦后的几天内,在伦敦上市的保诚股价急跌。

 

  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迪德简·蒂亚姆(Tidjane Thiam)随后发表的“致投资者说”最终说服了这些尖锐的银行家和投资客。

 

  他利用显示友邦保险所涉足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和寿险业务普及率的图表,阐述了收购可能带来的机会。这些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诱人的经济迅速增长、高储蓄率和低水平竞争。他想传递的信息是:这里有增长的机遇,没有理由不来这里投资。

 

  目前判断保诚是否买到了便宜货还为时尚早。如果蒂亚姆的判断是正确的,保诚这一押注将令其得以从亚洲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中获益。保诚亚洲业务的份额将会从不到40%,升至约三分之二。将友邦收入麾下的新保诚,将控制中国香港、印尼两大市场约四分之一所占的份额,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至多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将是中国内地和印度市场最大的外资寿险商。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非常了解这个极具诱惑的市场。这家为全球诸多保险巨头提供顾问服务的公司预计,2012年全球寿险行业总保费将增长至9500亿美元,2007年高出50%,其中的40%将是亚洲这个市场所贡献的。

 

  为加固在亚洲市场的地位,保诚集团又于38在其官方网站闪电宣布,将以“新保诚”的名义在香港上市,时间就在今年上半年。

 

  当然,保诚并非独具慧眼,只是赶早了一步。业内人士认为,保诚的行动,将刺激其他保险业巨头积极进军亚洲市场,并可能诱发一系列同业竞购和整合交易,使得全球保险业尤其是亚洲保险业重新洗牌。保诚的行动无疑会给同样重视亚洲市场的安盛、宏利金融、苏黎世、英杰华等同行造成压力,因为他们在亚洲市场的竞争实力远不如合并后的保诚。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对这笔交易发表了观点,认为随着该交易的完成,可能会引发保险行业新一轮并购潮。随着资本市场的融资环境和估值改善,预期未来1218个月会有越来越多的合并和收购案例。保险业可能会进一步整合,以致保险公司能够提升规模经济和营运效益。“很多公司正放眼亚洲,寻求在欧美已经越来越难获得的增长机遇”。

 

  更进一步来说,保诚收购友邦的这笔交易强化了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此次金融危机加快了金融权力东移这一原有趋势。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加速世界权力格局的演变,本轮金融危机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在过去的2009年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新变化:以中国、印度为首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要求获得更大话语权,全球经济治理架构出现重大变化;有初步迹象显示金融活动开始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有保诚等公司加大亚洲投资的,也有苏格兰皇家银行等计划重返中国市场的……

 

  尽管全球权力格局悄然生变,但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切忌盲目乐观,更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特别是抓住危机中凸显的机遇大力发展金融业。

 

                             (上海证券报   黄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