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方磊 长篇纪实散文《娘》通过著名作家彭学明11年的痛定思痛,坦陈了一个儿子是如何以自以为是的爱去误解母亲、对抗母亲、伤害母亲、愧对母亲的种种叛逆与不孝之举和醒悟过程,从而使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爱的力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上百家媒体先后推介,网民评点多达300多万篇,在全国引发了“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一次情感启蒙运动”。5月12日是母亲节,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日前约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彭学明,双方围绕人间亲情与保险核心的责任心、爱心的紧密关系进行了对话。 赵健:读你的亲情大作《娘》非常感动,止不住热泪盈眶,请问哪些原因触动你创作《娘》这部作品?创作《娘》的过程是怎样的?这期间你又有怎样的深刻感触? 彭学明:感谢你对《娘》的厚爱。创作《娘》的动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娘去世后,想念娘,在真情越来越稀薄的今天,想念娘的那份最无私和凝重的爱。的确,在这个人情比钢筋水泥还冷硬的时代,没有一个人会像娘那样无私地爱我、牵挂我、容忍我了,也没有一个人会像娘那样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为我们这些儿女付出所有、熬干一切了。娘和母爱,在我今后的人生只是回忆和奢望,不可望,也不可即。而在追忆娘的过程里,越想,对不起娘的地方越多,对娘的愧疚感和负罪感越重,就像我在书中所写的:“世界上那么多好吃的,我吃了,却没有让娘吃过;世界上那么多好看的,我看了,却没有让娘看过;世界上那么多好玩的,我玩了,却没有让娘玩过,我算什么孝子呢?”不但如此,我动不动对娘恶语相向,做出了一件件让娘伤心流泪的事,而娘却依然全心全意地护卫着儿子,疼爱着儿子。等我幡然醒悟,娘却已经绝尘而逝,我只能是空留一腔“子欲养亲不在”的悔恨和痛。所以,我要把这种爱和悔写出来、用笔留住母爱、用爱述说痛悔。 要写出这种爱和痛,是极为纠结的。一个彭学明和另一个彭学明一直在打架。一个彭学明说,家丑不可外扬,不要写自己丑陋和做得不好的一面,就写母爱,歌唱娘亲。一个彭学明说,必须既写娘朴素而伟大的母爱,又写自己丑陋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娘在世时,没有好好孝顺娘,让娘快乐,娘去世了,还装饰自己,会一辈子良心不安。既然爱娘,就给娘讲真话;既然想娘重新回到身边,想来世好好报答娘,那就给娘检讨,给娘忏悔,让娘原谅。娘不会因为儿子以前做得不好而不要儿子,娘会因为儿子的幡然醒悟而倍感欣慰和自豪。于是,我就坦然面对世俗,勇敢地撕开自己,向娘娓娓述说自己的思念与痛悔,给世人讲述娘对儿的恩典和儿对娘的亏欠。 撕开自己,非常艰难和疼痛。每一个字都像针扎刀割,每一个字都带血带泪,那个痛啊,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有时候,我写着写着就趴在桌上放声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切身感受到了,出来混,就得还,感受到了,人一旦负罪,就不得安生。但同时,我又在痛中感受到了幸福,因为在写娘的过程中,我每写一个“娘”,就像叫了一声娘,就感觉娘轻轻地答应了我一声;我每写一句话,就感觉娘又回到了我身边,我又跟娘在朝夕相处。 赵健:在你的成长中,哪几件新皇冠体育:母亲的故事对你影响深长?母亲对你的成长或者说对你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彭学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娘对我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我娘以前对我的教育,我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多此一举、多管闲事,非常愤怒。现在想来,我娘对我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刻入骨髓地影响了我,从而深切感受到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书中,我偷黄瓜嫁祸妹妹遭娘痛打的事,我卑躬屈膝讨好小伙伴遭娘痛打的事,娘不慎失火烧山挨斗的事,娘要我给备受屈辱的地方找钱修路的事,娘把无家可归的流浪孩子带到家里却被偷的事,等等,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都成了我人生最好的营养和路标。 我现在做事光明磊落,从不搞阴谋诡计,从不害人整人,全仗了我偷黄瓜嫁祸妹妹时娘的那顿打和那句话:“你这么小就学着害人,还害的是自己的亲妹妹,你长大了还不害一世人?娘现在不把你的害人之心打丢,以后你就是害人精了。” 我现在正直勇敢,不媚上,不欺下,全靠了我每天卑躬屈膝背小伙伴上学放学时娘的那顿打和那句话:“做人要有骨头,你骨头软,我把你骨头打硬起来。” 我现在宽容、善良、厚道,也全靠娘要我原谅那些欺负我们的人时说的那句话:“记人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好上加好;念人坏,你坏,我坏,大家坏,坏里有坏。” 我曾经对娘把流浪儿带进家里大发雷霆,娘去世后,我自己居然也收留了好几个流浪儿,把流浪儿带进家里住了好几个月。 我曾经那么讨厌娘多管闲事,没想到,我比娘新皇冠体育:管闲事,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只要找到我的,我都帮一点。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只要找到我,我也千方百计帮忙。那些含冤叫屈的平民百姓,只要找到我了,我也总是为他们奔走呼号。 娘身上所有美好的精神品质,都在儿子身上开花结果。娘心如水,儿心如石,娘水滴石穿的爱,哺育和成就了儿子一生的品行与品性。 赵健:《娘》这部作品质朴真挚,饱含深情,令人动容。你最想通过这本书传达给读者怎样的思想和启示?《娘》在读者间所激发的热潮与关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彭学明:其实,我最初写这部书的时候,没想过要给读者怎样的思想和启示,更没想过要引起轰动。我就是本能地表达我对娘的爱和思念,表达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痛与悔。尽管我没有想得太多,但是写的时候,还是有原则及底线的。一是要真实、诚实,不要无病呻吟和虚情假意,要把最真实的娘和最真实的我奉献给读者。因为,我以为真实和诚实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现在的时代和社会,虚伪的东西太多。文学作品也太多的矫情和伪抒情。所以,我要诚实高贵的品质和文风。二是不要在作品里种鸦片,要传达温暖和感动,传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文学精神。我想通过我血淋淋的惨痛教训,提醒读者和世人,父母永远是自己最亲最好的人,要及时理解、及时珍惜、及时孝顺,不要像我一样在拥有时去破坏和抛弃,失去了又追忆和忏悔。什么都可以等,孝顺不能等,子欲养亲不待,子欲养亲不在,亲情,像流水,也会一去不复返的。 第一是文学性。《娘》首先是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我摈弃了我以前一贯诗意的文风,从平实中入手,力求像跟一个最亲的人对话聊天一样,在质朴中满含诗意,在诗意中满含唯美,这样,语言就有了亲和力和粘合度,有了别样的韵味和美感。内容上,因为我写的是我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物、最熟悉的事物,我对生活、人物、事物的把握、体味和感悟就当然深刻和与众不同。同时,浓郁的湘西风情和民族特色,也给了读者特别的美的享受。所以,我想说,这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政治读物。 第二是真实性。真实是作品的灵魂。情感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作品内容的真实,是《娘》诚实高贵所在。在《娘》里,我既没有去虚高虚胖地塑造娘,也没有做贼心虚地伪饰我,我只是原原本本地讲述了娘的故事、娘的恩典,老老实实地讲述了我的不孝、我的追悔,同时,也给读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湘西和故土大地。当太多的作品离真实的大地太远,离真实的生活太远,离真实的情感太远时,《娘》这种巨大的真实和诚实高贵的文风,无疑能够给人强烈的震撼。 第三是时代性。物欲横流、真情缺失、道德滑坡、良知丧失,当人们普遍为这个时代的种种现象感到焦虑、痛心和无所适从,期待真情、道德、良知的回归时,《娘》对亲情和真情的倾诉和渴望,对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与呼唤,就自然唤醒了每一个人日渐消失或者麻木沉睡的情感,激活了每一个人对道德与良知的思考和救赎,引发了每一个人的强烈共鸣。 第四是普世性。母爱是人类共通的,没有政治偏见,没有地域之分,没有人种之别。所以,每一个人都能够从我的《娘》里读到自己的娘,从我娘的母爱里感受到自己母亲的母爱,从而为之感动落泪,为之震撼反思,誓把母爱长留身边。同时,这个时代和前所未有的压力,以及前所未有的物质诱惑和权力诱惑,使得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因为忙碌和功利忽略了父母,都对父母有愧疚感,只是愧疚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娘》里那个心怀愧疚的儿子也具有了共性,每一个儿女读了《娘》后,都能够找到自己,都能够在想起母爱的同时,想起自己对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懂得珍惜和孝顺,加紧纠正和弥补。 也许,这是《娘》能够引起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和各种年龄段的人都喜爱的所在。 赵健:人间亲情与保险核心的责任心、爱心紧密相关,对家庭的责任与父母的孝敬关爱也正是保险服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你认为《娘》有哪些地方是很值得我们保险人所感悟的? 彭学明: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隔行如隔山,对保险业务,我一点也不熟悉。但你说到爱和责任心,却是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及每个人都必需的一种精神品质,而且应该是一种本能的精神品质。爱和责任心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有爱,就会有责任心,有责任心,就是一种爱。爱是一种责任。我娘当年对儿女们的爱,就是一种本能的责任,正因为我娘几次改嫁都对我们兄妹的不抛弃不放弃,才有了我们兄妹的今天。有了最真实执着的爱,才有了百折不挠的坚持,才有了无怨无悔的奉献和牺牲。爱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无论是家庭、社会、国家,还是工作,只要爱是发自内心的,出自肺腑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有责任,有担当,有坚持,从而有胜利。爱家庭,就会对家庭负责。爱社会,就会对社会负责。爱国家,就会对国家负责。爱工作,就会对工作负责。所以,娘身上体现出的爱的责任、爱的坚持和爱的奉献、爱的牺牲,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所需要和具备的。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需要爱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