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冠体育

图片
学术论坛
您所在的位置:新皇冠体育: > 学会动态 > 学术论坛 > 正文

浅析高等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对策

2018-07-20 09:18:01来源:合众人寿福建分公司作者:刘海洋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摘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迅速,公众对保险的接受力和保险自身的影响力也有很大提高,但我国的保险教育始终落后于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在我国保险公司与高等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存在着这样的错位矛盾,一方面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保险人才不能满足逐渐发展的保险行业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保险领域的人才供求过剩,人才输出和市场需要严重不匹配。于是,经过剖析当前我国综合类院校和经济类院校在保险专业人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浅析这些问题提出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保险业

 

 

中国保险行业开始快速发展的序幕是由于1980年国务院恢复保险业务的开展。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人民预防风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市场经济中增长最迅速行业就包括了保险业。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增强保险行业在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影响力,培养该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成为了首要任务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任务,开设保险专业的高等院校也由一开始的五所发展成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当前我国的保险专业高等教育虽然涵盖了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但与其他成熟的行业领域相比(如师范教育领域)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横向(模式)和纵向(规模)仍然表现出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推动整个保险行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高等院校中培养出高素质的保险人才。

一、保险专业人才的内涵

人才一词出于古老的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易传》反映孔子的思想”。其中最直观的理解则是孔子是讲人才的。而所谓保险专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保险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保险行业甚至整个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综合实力(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保险教育起步晚,人才培养出现断层

1949年至2018年,纵观我国保险69年的发展历程,保险行业中的保险教育领域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序幕波折-蓬勃,由于这三个发展阶段使的我国保险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落后不断发展的保险行业。当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时,全一共只有三百多名能够提供保险专业服务和开展营销业务的人员。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局面是因为1959年至1980年的二十之间我国的保险行业处于空白期。为尽快改变整个保险教育领域奇葩的局面当时我国的高等院校中有四所: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陆续开设了和保险有关的四年制本科专业,同时保险相关的硕士研究生也开始了录取的工作。到了1980年末,虽然我国的保险行业还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全国上下开设保险教育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有二十几所,每年可向保险机构输送大约两千多名应届毕业生,大大缓解了人才和整个市场不匹配的矛盾。但因为整个保险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保险专业教育发展的低水平性,滞后性以及波折性,使得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保险专业人才依旧无法满足整个保险行业的需要。

(二)行业无法认可,报考人数有限

我国公众保险意识不强是一个早已存在的客观事实,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背景,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相反,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行业,对于公众保险意识的现状,保险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单纯地抱怨往往会忽视自身在提高公众保险意识方面的应尽义务。曾经某个经济统计机构做过这样的数据调查,在2009这一年中,全球国家人均保费世界平均为595美元,我国仅为121美元。出现这样差距的局面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灿烂文明史的农垦社会。所谓的农业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社会。在西方传统的发展理论中用以代表工业社会之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时又称传统社会。曾经有著名的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的历史,它们分别是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农业社会是前工业社会的一种形态。在这几千年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农作物生长期为生产周期、依靠大自然的风调雨顺为有利条件而过上好日子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看重血缘关系和只关注眼前短期利益的传统文化。在这样一种思想文化影响下,人们看待风险问题的想法被成事在天的理论所主导,而人们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则是家庭保障和事后救助。也正为这样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处置风险的方法使得整个社会对保险的认可还处于一个十分低下的水平。基于上述的理由,在高三学生以及他们家长眼里保险专业及保险专业的就业前景认可度很低并且存在很大的误解。在他们理解中保险不区分内外勤,保险专业毕业生走出社会后只能从事保险销售,续期保全员,银保理财经理等外勤工作。这些工作虽然会有很大的提成但不稳定,且社会地位低。因为有着这样的误解,在每年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时,第一志愿填报保险专业的寥寥无几,学生们更热衷于报考其他类的金融专业比如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等,以致于保险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调剂而来。

(三)专业同质严重,人才定位不清

1990年开始,考虑到我国的保险行业正逐步走上正轨,保险教育的人才输出却无法满足整个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发展的速度和形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放宽了原先的专业设置限制规定,如对保险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限制,众多学校都增设了保险专业。然而同质化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同质化的意思是指表现出不同特点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特点逐步向于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表现为融合和替代两种形式。所谓保险专业的同质化,就是各高等院校在增设保险相关专业时,互相借鉴专业名称,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等内容,却忽视了保险专业的设置及人才的培养是要为保险市场服务这一真谛也正因为各高校专业同质化日趋严重,使得对保险专业的学生该培养成怎样的人才,如何培训出适用我国保险发展形势的人才定位并不清晰。当前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无论是工业,服务业甚至农业都需要专业性的人才,也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在4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无论哪所高等院校的保险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过多基础课程,这样无差异化的人才教育,将导致保险复合型人才资源的过剩以及专业型人才紧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如何因地制宜的结合高校自身的软硬件实力,找准合理的定位,培养出复合型和专业性的保险人才成为了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四)理论课程丰富,实践教育不足

保险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中存在的保险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保险专业理解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保险专业目的是培养能从事保险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保险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富有敬业精神及保险职业责任感,毕业后能胜任保险业经营及管理工作,以及相关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目前我国保险专业的就业方向: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监管机构、银行与证券部门或其他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服务部门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保险专业主要的课程有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保险精算财产保险原理与实务、人寿保险原理与实务、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保险营销学、公司金融、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民法、国际商法、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责任和信用保险、社会保险、保险投资、保险会计、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理论与实务专题、运筹学、利息理论、精算数学生命表构造与设计、寿险精算实务资产负债管理、损失分布、风险理论、人口理论、社会保险等。目前我国各高校保险专业设置的如此种类丰富的基础课程,然而专业理论课程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实践课程则相对较少,这种情况正反映出了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内普遍存在“理论丰富,实践不足”的保险教育现象。

结合产寿险公司工作人员工作的特点,如寿险公司运营部核保核赔工作需要理赔岗的员工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又如产险公司的车险勘察工作需要理赔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车辆维修知识。这些实践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纵观我国的高等保险专业教育,丰富多彩的理论课程设置,缺忽视了保险公司的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教育。即使高校有在大四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中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使得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学习和掌握工作技能,这本身不利于走上社会新人自身的成长,也阻碍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三、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加大保险教育,提升保险意识
    公民的保险意识低是我国保险业成长速度相对迟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同理, 我国高等院校保险专业教育水平发展片面性和不平衡性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公民的保险意识低是一个首要的原因。虽然我国高等院校的保险教育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无论是中小学的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甚至是已经是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意识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可以说从心里面他们对保险公司,对保险专业的就业前景,甚至是保险本身都存在抵触的想法。要想发展保险教育事业,提高高校保险专业的报考人数,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对保险的认知,就必须在中小学校普及保险基础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在中小学中开设保险教育课程以及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公共安全教育来讲述保险的重要性就体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专科老师还是兼科老师都应该将教学内容和保险知识相互结合,即穿插与保险知识有关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学生保险教育的重要来源。各大出版社以及学校的教育专刊可以通过编写浅显易懂的青少年保险教育杂志,书刊或报纸读物举办保险知识竞赛或者保险知识讲座等种类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我国中小学保险意识。经过如此的努力,能够使广大中学生和小学生从小树立保险意识,接受保险防患风险的作用,理解保险对日常工作生活上的作用,接受保险这个专业,这样对我国高等院校保险专业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培养人才

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而高等院校中的保险专业教育之所以落后于保险行业的发展可以认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保险专业教育没有跟上现代教育技术进步的步伐。互联网大数据是国家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战略,是产业调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是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的升级版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高等院校的保险专业教育没有跟上其前进的步伐,比如,大数据中的保险应用型人才,传统保险企业的人才、互联网金融类公司的高端人才等与高等院校的保险专业教育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保险专业教育不仅包括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同时由于保险实务工作具有非常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特点,使得其还涉及其他的各类自然科学,例如,学医学,车辆工程学学科,我们可以理解其领域是涵盖多方面的。正因为保险专业的其独特性,才显得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的重要性。“互联网大数据教育”就是互联网+保险公司+高等院校,但并不是三者简单的相加,是信息技术,信息数据,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让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高等院校深度融合,创造一种新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生态。在校保险专业学生可以触手可及的产品,比如手机APP,电脑软件,在线网页等多媒体渠道迅速的获得所需的知识。我们说互联网大数据教育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就是解决在校大学生之间,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已久却久未解决的问题。

(三)引入优质师资,建设双师资队伍

无论是什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基本的教学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校优质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如何在高等院校中加强保险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就成为了发展高校保险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保险专业是一门十分讲究实践经验的学科,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由于1949年建国后国家恢复保险业务以来,高等院校的保险专业人才教育就一直落后于整个保险行业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培养出的保险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整个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具备高学历和保险行业从业经验的师资队伍人数十分奇缺,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的表现在那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地方高校。当前高校优秀的师资人才引入的机制表现在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人才引入,对于社会上那些具备丰富的保险公司从业经验以及保险实务处理经验的低学历(非博士或非硕士)人才则被高校拒之门外。更何况保险专业高学历人才数量是十分有限,这种局面导致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引入上为了考虑壮大队伍则不得不引入非保险专业而是相近专业人才。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高校的保险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进而影响保险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建设双师型资队伍显得十分的重要。一方面提高高校本身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以此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提升实践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放宽师资队伍中学历的限制,引入兼职或客座教授,这些兼职或客座教授可以是保险公司的高管,保监局或者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的干部,而授课的形式可以是专题研讨会,或者是专题讲座等形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双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了各高校之间保险系级,院级乃至校级间优秀办学经验的交流,对促进高校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高校间的保险课程交流

保险实务的实践教学是如今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和专业性保险专业人才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让这些在校大学校放弃专业理论的学习而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保险实务的实践就人力,物力,财力而言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如何在高等院校内通过修订保险专业的教学计划,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该增大的多少,如何建立校内外保险实务的模拟实践等教学改革内容成为了开设保险专业的高等院校之间必须进行沟通交流的话题。而解决今当今许多高校的学生在学校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的关键在于高校之间必须讨论如何将转变保险教育模式。无论是综合类的高等院校或者是经济类高等院校,只要有开设保险专业,就必须加强保险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沟通和交流,各高校在探讨如何对课程进行改革过程中,就会得到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等相关经验,从而高校保险专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结语

自从20世纪 9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正式颁布了新皇冠体育:高等院校专业科目设置的修订后,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保险相关的专业,可以看出专业科目的修订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保险专业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如今,设置有保险专业的综合类学校或者经济类学校的数量增加,而报考保险类专业的高考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高校应如何培养适合于我国国情和保险行业行情的保险人才成为了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而培养出适合我国保险行业的复合型以及专业型人才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保险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金红,胡亚兰.我国保险教育产学研一体话研究[J].保险研究.2011(09):108.

[2]冯文丽,赵  .我国保险人才供求的“两难矛盾”及保险教育创新[J].全国商情.2009(23):84.

[3]杨泽云,刘箐川.中国保险教育的发展[J].网络财富.2008(12):9.

[4]宋发庆,谭建初.保险机构参与中小学保险教育方式研究[J].保险与经济.2011(07):93.

[5]李秀丽,颜爱华,孙立成.我国高等院校普及保险教育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18.

[6]王明高,王忠辉.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J].上海保险.2011(4):9-13.

[7]张虹,陈迪红.论我国保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8):12-1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