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离开理论的实践,注定是盲目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了40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的保险市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深层次的,又是显而易见的,行业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一些简单的道理,却总是“不明白”,总是前赴后继地,反反复复地“试错”,并一次次地为此付“学费”,更让行业的社会形象屡屡“蒙灰”。
追根溯源,所有问题均可以归结为理论问题,归结为理论的缺失,因此,如何将保险发展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保险理论的中国化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发展之道,这不仅是行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保险理论和学术界应当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只有这样,行业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文化、讲道理和致良知,“良知”是一种“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天理,这是行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更是破解行业当前面临困境的一剂良药。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可以说是“异想天开”地提出了“中国保险学”的概念,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味道。“中国保险学”到底是一个“伪命题”,还是“真学问”,有待大家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我们暂且放在一边。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先面对现实地看看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回顾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总是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乱象”,这些“乱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生活所迫”,还是“不知所措”,或是“居心叵测”?
这些年,其实不仅是中国,全球保险业均面临着“迷茫”,乃至“迷失”的问题,即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点“茫然不知所措”,有点“迷失自我”。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一直呼吁保险业,要解决好“保险姓保”的问题,殊不知,保险本姓保,为什么还要别人喊你回家。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些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理论的缺失,包括了“不管用”和“不用”,“不管用”是指理论脱离实际,解决不了行业的实际问题。“不用”是置理论于不顾,强词夺理,自以为是,傲娇任性,我行我素,结果就容易出问题,用现在一句流行语:走的太快了,灵魂没有赶上来。失魂落魄,就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就在所难免。
从理论上讲, “中国保险学”的提法肯定不严谨,更不科学,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保险理论也面临与时俱进的问题,也需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提出“中国保险学”的本意是探讨保险理论中国化和保险理论现代化,或者说是保险理论进化与发展的问题,这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特别是中国保险的理论界和学术界,需要静下心来,就这个题目做一些系统性的思考,包括:立论、背景、逻辑与路径等。
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从我国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入手,就不难发现在林林总总问题的背后,都是一些最基本和根本的问题,即保险是什么,什么是保险的功能与职能,保险为什么,保险为了谁,保险怎么做等,这些问题,好像原本都属于教科书要解决的范畴,或者说早有“天经地义”的答案,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回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好像就不是那么回事,往往容易“忘乎所以”和“数典忘祖”,特别是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保险,原本应当是特别能够体现人性光芒的,特别有温度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着做着,就成了一个“冷冰冰”的东西。那么,这些问题的源头和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家著名智库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驱动保险业变革有三大因素,一是科技进步,二是消费者觉醒,三是竞争加剧。从主次上看,科技进步是主要的原动力,消费者觉醒是基于互联网等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爆炸和对称引发的,而消费者觉醒是推动竞争加剧的背后原因,因为,今天客户很容易“货比三家”。但作为行业仍需要进一步想想,除了这三大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因为,客观上讲,这三个因素都属于外因,外因是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那么,内因是什么,那些问题背后“若隐若现”的“幽灵般”原因是什么,值得行业好好思考。
近年来,在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商业模式的合理性,特别是效率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质疑,特别是公司制模式,例如,行业说,车险改革给消费者和社会让利了2500亿,这句话带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车险保费规模多大,如何能够“让出”这么大的利。如果按2021年的数据看,比例是32%。二是如果没有车险改革,这2500亿归谁了。此外,在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动辄百亿,乃至千亿的“归母利润”背后的盈利逻辑,特别是行业的“原始合理性”,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质疑。透过这些现象,人们新皇冠体育:是质疑行业的传统理论和商业模式。
这些年,公司制面临越来越多的诟病,特别是“居高不下”,乃至有点“夸张”的费用率,于是,开始相互保险模式的探索,但无论是制度,还是实践,均跳不出“公司制”的禁锢,因此,尽管批准设立了三家相互保险公司,但都经营的越来越像保险公司。就个体而言,本无可厚非,但就行业而言,就失去了探索的意义。那么,导致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从根本上讲,相互制与公司制的本质区别在于“信任模式”以及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效率,即如何建立“后信任模式”,特别是具有公信力的“后信任模式”,这需要行业,特别是理论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并开展积极的探索。
从行业与时俱进的视角看,首当其冲的是理论的与时俱进。传统保险是建立在传统保险理论基础上的,但科技带来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是一种“改天换地”的改变,包括对理论的基础形成的挑战,继而对传统理论形成一种“全面拷问”,因为,从本质上看,保险属于认知科学,科技将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继而改变认知科学,因此,保险被改变是必然和自然。
这种改变背后的逻辑是认知能力,即传统认知科学和保险是基于传统的认知能力,即基于人作为一种“生物”的存在,这种认知能力是相对有限和局限的,而科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扩大和延伸了人的认知能力,不仅是一种“大小”的概念,更有一种“可能”的概念,因此,当认知能力延伸了,基于认知的所有都将改变,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种“量”的提升,更有“质”的跨越,乃至颠覆。
作为保险的重要基础是“可保风险”,同时,还有四大基本原则,即可保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近因原则和损失补偿原则。当认知能力被改变,这些原则的前提和基础均被改变,因此,需要在“新能力”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并定义这些“基本原则”,如可保利益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认知能力有多大,可保利益就有多大。再如最大诚信原则的告知义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告知,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来的制度基础面临“坍塌”问题。此外,近年来,随着金融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等理念的导入,也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保险学范畴,同时,也给保险理论和实务带来全新的挑战。
当代科技进步的成果可谓是让人“目不暇接”和“眼花缭乱”的同时,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我认为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所有的科技进步,从效果和作用看,均可以归类为“三个更加”,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
“三个更加”的科技进步,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业,即“更加透彻的感知”将改变保险的预测,特别是保险精算,并可能实现从预测到预知的跨越;“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将改变保险的联系,特别是保险营销,并可能带来“自组织”的商业模式;“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将改变保险的经营与管理,迎来“智慧保险”的新时代。从本质上看,“三个更加”将改变的是认知科学,而保险属于认知科学的范畴,因此,保险被改变,被根本性的改变是一种必然。
面向未来,感知,将进一步改变保险的范围,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改变保险的效率,智能化,将进一步改变保险的价值创造能力。这种改变,从一种基于环节和功能的视角,将逐步演变为整体和存在的视角,继而拷问和质疑,并推动保险商业模式的进步,即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或许相互保险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回归,成为新相互保险,实现一种基于理念、文化和技术升华的逆袭。
就科技改变未来而言,我认为:未来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有三个“新”,即首先是有一个“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其次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或发展的机遇,开展“创新应用”,第三是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未来保险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路径。
就传统保险而言,最大的改变是经营逻辑,从等量管理向减量管理的转变,即从一种被动的损失分摊到主动的过程干预,从一种基于历史数据的静态管理到基于“历史+实时”数据的动态管理,实现一种价值的创造和渡让,同时,保险的服务形式,也从一种单纯的货币给付逐步延伸到“货币+实物”给付模式,特别是在养老和医疗保险领域,将围绕着客户的实际和最终需求,提供一种社会化的“实物”服务。
从更加“泛化”的视角看,保险将围绕着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加深入和深化的风险管理产品与服务,如ERM(EWRM)、ART和BCM等,而这一切,均需要理论,特别是专门化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以及相应资源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层面,重新思考和定位保险的职能和作用问题,赋予现代保险理论以“中国智慧”。
就现代保险的发展而言,中国,可谓是一片沃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保险理念可谓是 “不谋而合”且“一脉相承”的,他们之间有一种基因性联系,是一种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均包含了大量的保险基础理念,如居安思危和未雨绸缪,同舟共济和互助友爱,成人达己和渡人渡己,慈悲为怀和普度众生等,特别是成人达己,集中体现了保险经营的精髓,包括逻辑和文化,这些思想均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善良与智慧。
因此,在中国发展保险,特别需要关注保险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即针对相对理性的市场和经济理论,呼唤并融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让它更加鲜活,更有温度,更具有人性的色彩,特别是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框架下,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强化保险的社会、人文和文化属性,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功德心,将中国保险发展成为一个高尚的事业,因为,我始终认为保险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崇高的文化精神和人性光芒,应当成为中国保险人心灵的皈依所在。
此外,还需要关注传统文化与保险经营的深层次的联系,如《易经》与保险精算,《易经》中的“理相数”与当代保险精算技术,有许多相通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模式。《易经》中讲“极数定相”和“数中存象,象中有理”,均可以放到当代精算学的背景下,深入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作为一门技术,精算也不能“走的太远”,不能“太精致”,因为,保险的本意是互助,正如《易经》中说的“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提出保险理论中国化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下,重新思考保险的定义和定位问题。就当下而言,我国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诉求是解决“为了谁”,即强调和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同时,希望通过“共同富裕”实现天下大同,这些既与保险的基本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保险理论,赋予保险理论以中国元素。
从大框架看,我国已将保险纳入社会风险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范畴。一直以来,在讨论再分配的时候,人们新皇冠体育:是从财富增量的视角看问题,殊不知,还面临着财富作为减量的再分配问题,即在社会和市场制度层面,将风险和风险损失作为一种“负资产”进行再分配问题,确保巩固共同富裕的成果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未来将大力发展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代表的管理型和普惠型保险,并将其作为社会的基础制度安排。
以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为例,传统的治理是采用相互独立的“三支柱”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明确区分和界定政府(公共)和市场的边界,各自为政,相互隔离,总效率相对低。尽管这种模式具有公共管理和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理念下,我国开始了从“三支柱”向“金字塔”模式的转变,即将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作为基础资源,作为公共服务的“底座”,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发展和管理,将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企业年金等,进行全面和有机融合,商业保险在其中发挥了市场化的效率优势,起到一种“承上启下”和“拾遗补缺”的作用,依托家庭和社区,打造一种“养老共同体”模式,以及更加社会化、市场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如近年来,我国保险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开展的“惠民保”的探索与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保险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一种对现代保险技术化的反思,即对保险定价,特别是基于个体风险与保费匹配问题的检讨,因为,无论是保险理念的精髓,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互助均是“底色”,更是“灵魂”,因此,如果个体的保费“精致”地与个体风险匹配,那么,请问保险的互助精神何在,保险的人性光芒何在。这么说,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传统保险模式下,基于风险匹配的经营理念与模式,而是要强调如何处理好“匹配”与“互助”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度”的问题,因此,保险的经营,特别是定价,需要一种“金字塔”,或“三明治”的技术思路,即将互助作为“底层”和“顶层”,同时,将风险匹配作为“中间层”的模式,更好地体现人文与理性的结合。
互联网技术,在经历了WEB1.0和WEB2.0的发展之后,将迎来WEB3.0时代,WEB3.0的最大特征是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进化,一种基于技术刚性的“价值互联网”的出现,对于金融保险而言,将引发一场迭代性的革命,即将从根本上重构金融保险业,乃至挑战传统金融保险的存在逻辑和合理性,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面向未来,WEB3.0 不再是一种“单打独斗”的形态,而是体现为一种“技术栈堆”的模式,即由区块链技术提供一种“自信任”功能,由智能合约提供一种“自定义”功能,由DAO提供一种“自组织”功能,最终,在DEFI概念下,提供一种“自金融”服务模式。这种“自金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去中心化”和“分布式”,以实现更智慧和更高效,继而体现更公平和更民主,成为未来基于WEB3.0的金额新生态,打造未来金融的理想国。
科技改变保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如何改变,特别是从总体框架,以及这种框架的技术实现,以及这种技术实现的可行性,是行业迫切需要思考、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仁和研究院提供一套现阶段解决方案的思维框架(仁和解法),即“新保险治理技术框架图”,供同行参考。
1)从解决“为了谁”出发,需要一个作为解决框架的“核”,即“民主宪章”,通过“民主宪章”,就基础和基本问题,特别是基础价值观,进行清晰和明确,并达成共识,因为,志同道合是互助合作,即社区民主自治的基础。
2)在整个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将涉及大量的行为和利益调整的规范,因此,需要建章立制,确保有法可依,并通过一个“智能合约族”实现数字化环境下的支持与保障,确保整体运行的协同、智能与高效。
3)从数字时代的视角看,存在是一种“数实共生”的状态,因此,数字孪生将成为基础平台,实现基于认知的管理、改善与互动,同时,从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视角看,需要相应的隐私计算、边缘计算和智能计算技术的支持和保障。
4)基于平权和民主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是未来业态的基本特征,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去中心化”的本质和内涵,即不是“去中心”,而是“处处是中心”。因此,区块链、分布式和NFT是底层支撑,最终呈现的DEFI形态。
5)数据是平台存在的基础,数据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外部,特别是公共数据源的分享和获取;二是内部,即基于客户(参与者)和服务关系,特别是基于各种专门化服务的感测技术获取的数据。
6)交互界面是平台与客户(参与者)之间的接触点,这一界面新皇冠体育:地体现为个性化服务的交付和互动界面,同时,这一界面也是参与者的加入通道,因此,应当是开放和友好的。
7)作为顶层和底层,WEB3.0、DAO和元宇宙将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角色新皇冠体育:是一种治理理念,一种解决思路,一种技术栈堆的概念。
8)整个思维框架,最终要体现“四共”,即共创、共建、共治、共享,而“四共”的核心诉求是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的本质是民主、合作和高效。
当下的保险,既是处于历史发展的“风口”,同时,也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需要思考的“保险的未来”和“未来的保险”。就“保险的未来”而言,科技赋能是一个基本特征,将呈现更加智慧特征,同时,保险的未来将是一种更加民主、自主和智慧的形态,每一个参与者,既是被保险人,也是保险人。从技术的角度看,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存在,一种更自主的新相互保险模式的存在。因此,保险业要有一种觉悟,更好地扮演成就别人,成就社会的角色,而非执着于“我”的存在。
“未来的保险”则面临着存在方式,乃至存在与否的挑战,这一点,行业不仅要心存“警惕”,更有心存“敬畏”,因为,相互保险,乃至“自保险”均可能成为选项,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特别是在WEB3.0构建的“价值互联网”环境下,给了保险创新发展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此同时,保险业也面临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即“保险再存在”,包括以何种方式再存在,乃至在,或不再,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一本能够指导和引领中国保险业与时俱进的《中国保险学》。
面向未来,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理论,特别是真理和自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