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冠体育

图片
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新皇冠体育: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王祖继:大数据时代的保险业创新与监管

2013-12-10 08:42:18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祖继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保险监管机构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为行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为此,要强化基础建设,建立安全有效的大数据共享使用环境,要鼓励包容创新,要完善监管制度,要防范创新风险,从而促进保险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王祖继

  要高度重视大数据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对金融业来说,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很重要的就是把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结合起来、和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金融需求结合起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潮流结合起来。从现代信息技术的潮流看,近两年来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大数据的浪潮,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欧盟也明确提出了“开放数据战略”。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推动金融创新,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严肃思考的问题。

  要站在金融业发展和创新的高度看待大数据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现代金融创新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全球资金结算和交易市场的形成、现代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涌现,还是各种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数据对金融业的影响将是全面和深刻的,金融业的经营理念、风险定价、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组织构架乃至于金融监管,都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现在金融业处在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发达国家金融业在规则制定、金融文化、技术能力、人才队伍等方面占据着全面的优势,大数据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并利用好这个机会。

  要站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金融需求的高度看待大数据的影响。在传统金融运作模式下,金融机构评估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的能力不强,导致部分领域金融产品服务定价过高,部分领域成为剩余市场,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有条件对消费者的条件进行全方位评估,进行精准定价和精准营销,使新皇冠体育:的群众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抓住大数据的机遇推进金融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是我国金融业的使命所在。

  要站在未来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的高度看待大数据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金融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多元化。从金融业内部看,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金融综合经营呈现新局面;从整个社会看,大数据的发展使产业边界趋于模糊,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跨界企业成为金融业的潜在进入者。在这样新的竞争格局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改造自身业务和管理流程,监管机构也必须深刻理解新的竞争格局对风险防范、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并善于运用大数据来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深刻认识大数据时代保险业的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尽管我们无法准确预判大数据最终会对保险业产生什么影响,但深入研究大数据时代保险业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保险行业在大数据时代趋利避害。

  大数据时代保险业主要面临四方面的机遇:一是拓宽行业发展空间。满足客户需求是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大数据技术可能突破现有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的界限,使原来不能承保的风险变为可保风险,扩大保险业务经营范围。大数据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将能更有效地发现客户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精准营销,特别是财产保险中标准化产品的营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运用也有利于改善保险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改善行业形象。二是提高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将支持保险业更精准的保险定价,提高承保风险识别能力和理赔反欺诈能力,提升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以精算为例,大数据有利于扩大用于估算风险概率的数据样本,从而提升精算的准确度,有利于收集更加多维全面的数据,从而形成更加科学的精算模型,也有利于把整体数据样本进一步细分为子样本,为精准定价提供精算基础。三是提升行业差异化竞争能力。大数据通过对客户消费行为模式的分析,提高客户转化率,开发出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市场需求,实现差异化竞争。四是提升保险业资金运用水平。大数据基于精确量化的承保损失分布,可以提升保险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可以在资本市场实施更精准的风险投资组合策略,提高保险业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水平。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必须看到大数据时代保险业还面临一些严峻挑战:一是思维方式面临冲击。这些年我国保险市场创新不断涌现,但总体上是延续了发达保险市场发展的脉络。但大数据对思维方式的冲击可能是颠覆性的,“阿里小贷”对银行的影响给我们很多启示。在技术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如果思维方式跟不上,企业经营或保险监管都可能出大问题。二是数据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年,保险业在大数据战略和网络经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2年有61家保险公司开展了网上保险业务。人保集团建设完成企业私有云计算平台,并准备开展车联网试点。中国人寿2012年将全国500多套应用系统集中到数据中心进行统一运营。平安与百度联手研究车险用户基于互联网的行为模式。泰康人寿利用微博、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等途径,优化品牌管理、加强客户关系,等等。但总体上保险业大数据的基础还很弱,和银行证券业相比差距很大。同时,不同主体间大数据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保险主体挖掘内部数据,收集外部数据,对数据分析和处理,发现数据背后价值的能力良莠不齐,将直接影响保险市场核心竞争力。三是外部竞争可能加剧。在大数据时代,与拥有数据的信息产业相比,保险业将处于相对不利的市场地位,保险业面临来自互联网企业和科技公司业务分割的竞争压力,保险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保险业的竞争力可能弱化。四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匮乏是制约保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面向大数据时代,保险业在人才上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要顺应大数据要求深入推进保险业创新发展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大数据必然引发金融行业的重要变革,保险业应在战略层面重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保险行业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监管体系。

  (一)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数据治理架构

  在战略上,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大数据战略,统筹规划大数据应用。在文化上,要营造数据文化,将现有数据转化为信息资源,让决策更加有的放矢,让发展更加贴近市场。在管理上,要进一步健全数据管理决策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提高数据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在监管上,要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和使用能力,把大量沉睡的数据变为有利于改进监管的信息,为实施动态监管、过程监管和实时监管,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二)加快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大数据运用的根本和前提。大数据必然要求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必然要求保险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易于数据的整合与集中,扩展与伸缩,管理与维护,同时要具备极高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为此,保险业必须要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搭建基础数据技术平台。要统筹好历史数据和当前采集数据的关系,统筹好大数据背景下精算技术、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融合,统筹好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使用,充分挖掘历史积累保险数据的潜在价值,积极学习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分析现实数据的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公司、数据公司的合作

  互联网公司和数据公司既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保险市场主体合作共赢的重要对象。大数据时代对保险业驾驭数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市场主体不仅要收集保险业内部数据,更要依靠互联网公司和数据公司收集外部数据。保险公司要切实加强同互联网公司和数据公司的战略合作,提高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

  (四)防范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风险

  大数据意味着来自多方面的海量数据,也意味着数据处理软硬件环境更加复杂。集中的数据更复杂、更敏感,更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常规的安全管理策略,已无法满足安全要求。各保险机构都要严格遵守保险监管机构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治理,强化责任落实,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完善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健全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五)加强保险业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数据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可视化技术,以及各领域专业知识。大数据的运用,关键是人。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数据分析与系统维护,都需要专业的数据人才。各保险机构要加大力气,舍得投入,抓好大数据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着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表现卓越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六)创造良好的大数据时代监管环境

  大数据时代给保险行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对保险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险监管机构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为行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强化基础建设,建立大数据质量标准,消除壁垒,推进信息共享,建立信息隐私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安全有效的大数据共享使用环境。要鼓励包容创新,以开放的心态,支持保险机构运用大数据进行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有益创新,并在监管上及时跟进。要完善监管制度,对保险市场基于大数据的新事物新探索,适时制定监管制度加以规范,减少监管死角和监管真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监管。要防范创新风险,加强对风险的预警跟踪,对大数据条件下的新风险保持足够的敏感和警惕,促进保险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

标签: